汪淩瑩一家三口,就這麼“站”在了蔣有兵面前。
“父母帶著孩子來報名,其中兩人需要他人照顧。”回憶起這些,蔣有兵的語調有點低沉,自2006年從教後,他沒見這樣的家庭。“小孩子要讀書,但困難怎麼克服?”
他一邊招呼對方坐下來,一邊快速“盤算”——學校騰一個單間出來安排這一家人住,可以省去接送的麻煩;免除全部費用可以減輕這家人的負擔;聯動班裏的老師和學生幫忙,既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團結又能快速補課……
所有老師輪流送教3年6個學期風雨無阻
最後學校安排汪淩瑩插班上學,但孩子只上了一天學。
“生活上沒法解決,孩子上一次廁所要幾個老師一起幫忙。學校不得不‘勸退’。”可是要送走汪淩瑩的時候,小姑娘試圖伸手牽他的衣服,“校長,求求你讓我讀書吧,不讀書,我爸媽老了就沒人養他們了。”
蔣有兵一時之間不知道説什麼好。
當年9月4日,蔣有兵組織召開了全體教職工會議,他提議:所有老師輪流送教到府,每週半天。
“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失學。”讓人欣慰的是,所有在編老師都表示支援。
3年6個學期將要結束,老師們風雨無阻——原先學校有84個孩子,現在還有6個班級66個學生;最多的時候有17個老師,三個退休兩個調離後現在剩下12個。
這12個老師包括了蔣有兵,他們都兼著汪淩瑩的課,他們也都是汪淩瑩的班主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