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像只雄雞,東北三省處在“雞頭”位置。
曾作為“共和國長子”昂首挺胸,如今卻因增長乏力而黯然失色。
有人説......
東北就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歷史包袱太重......
東北“人文環境”惡劣,體制機制問題太多......
“投資不過山海關”,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新一輪東北振興出臺,為此,中國之聲匯集各方意見,請東北人現身説法,親歷者深入分析。
今天,庫叔選編了其中2篇讀者來信,希望從另一個視角讓大家對東北現狀有更多了解。
來信一
我為什麼舉家逃離東北?
作者:阿九的太陽
狀態:舉家南下,無奈逃離
真情“告白”:生於斯,長于斯。我愛東北這片黑土地,也愛黑土地上熱情善良的人們。待到東北振興,可以讓我回到牽掛的家鄉,追求廣闊的個人發展。
先介紹下我自己: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姑娘,我的家鄉長春是汽車的搖籃,生於斯,長于斯,我愛這片黑土地,也愛黑土地上熱情善良的人們。可是我還是出走了,成為據説流失的四百萬人口中的一員,原因就是收入問題,目前供職于南方的一家合資企業,待遇是以前在東北的2倍,忘了説,我已經結婚生子,與我同來的還有我先生,以及我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做出舉家南下出走的艱難決定,應該能説明東北的經濟問題已經有多嚴重。
我先生先我一步出逃南下,就讀吉林大學工科王牌專業並在國企供職十年的他,最終放棄了鐵飯碗。
當時與他在機場送別,我們心情都無比沉重,因為夫妻的分離也因為中年闖蕩的不確定性。臨走之前,在機場的紅旗車展位前,他主動向有意向購車的人進行技術講解,當時幫他拍了張照片,並在朋友圈寫下:最後的操守,致敬十年!願愛不被辜負!一個剛出校門的莘莘學子,懷揣理想包含激情的十年青春,他都交付給了國企,做出決定離開,我知他的無奈與心痛。
當他跟我説離職手續辦完時,我深感悲涼。5個月後,我隨夫南下,正式出逃。所以,作為一個無奈出走的工薪階層,東北經濟的衰退,我深感切膚之痛。
聊東北經濟,先説説東北得天獨厚的條件:
東北曾經是共和國的工業搖籃
有一汽汽車,有長春客車廠,有哈飛,瀋陽機床廠,中國一重,鞍鋼,哈爾濱汽輪機,豐滿水電站等建國初期響噹噹老牌的工業企業,是共和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東北農業資源豐富, 黑土地富饒遼闊,每人平均分配土地份額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大型農工機械得以運用,東北幾乎沒發生過大的地質和自然災害,農民得以溫飽。在上個世紀中期,我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時,東北也支撐著農業經濟相當大的份額。
物流發達並且有口岸
東北地處平原,陸運物流速度快,東三省連接北京可以實現2日內到達。東北緊鄰俄羅斯,日本、蒙古國、朝鮮、韓國,有得天獨厚的邊貿優勢,陸路、水路口岸數十個。但是由於國家戰略發展,對鄰邦政策以及商業氛圍不濃等種種原因,所以這一優勢資源並沒有充分發揮。
較好的教育基礎
吉林大學曾經排名全國大學前十,哈爾濱工業大學1920年辦校,屬工業部直屬大學。長春光機所,中國第一台電視誕生的地方,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曾經是部署直屬。這些老牌工業學府和科研機構都彰顯著東北工業雄厚的底蘊。
東北重視教育,教育氛圍濃厚,所以之前看到有文章稱出走的東北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學歷素質俱佳的高素質人才,並且近年東北移民也越來越多,同樣是技術移民居多,可以説東北流失的都是人才,是東北的精華,是本該成為東北發展的中堅力量。
東北醫療設施完善
東北有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神經內科、兒科,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的婦産科,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神經外科等科室全國排名靠前,吉林大學的醫學院前身是白求恩醫科大學,在建國之初,也是很牛的醫科大學。
以上所述都彰顯著東北曾經的繁榮。可以説東北的城市基礎配套都是非常健全的,並不是外界所理解的偏遠落後。在東北生活,民計民生是完全有保障的。
可是為什麼仍然遭遇了經濟“斷崖式”下降?
接下來我想談談東北經濟話題的關鍵詞:
“人文環境 ”
談人文環境,就要談談“人”。我之所以不願意離開東北,就是因為東北人樂觀爽朗,善良樂於助人的性格。
在長春生活,可以時刻體會人與人之間濃厚的溫情。長春曾經連續數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負責任地説,在長春生活,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
幸福感跟物質收入不是成線性關係,在東北我沒有聽過老人倒地沒人敢扶的狀態,也沒聽過老人倒地會訛上扶人的好心人。
在東北,你買不買瓜,都會敲開半個給你嘗嘗。你打車沒帶錢,你就先走,加個微信你轉過來就行。你吃飯錢包落在店裏,回去找基本都能找到。
當然也有很多外地朋友説東北人脾氣火爆,都跟混黑社會一樣,能動手的儘量不吵吵,其實東北人只是性格急,吵過了説開了還可以親熱的喝上一口。
在街上看到身材高挑,苗條的東北美女,在不説話時真的是一道風景。但是一開口,“唉呀媽呀”、“嘎哈”的東北口音一齣來,確實違和,但是適應後就覺得無比過癮,女人不造作,男人直腸子,與東北人打交道跟喝東北的高粱小燒一樣,火辣辣的入喉,有點嗆,但是暖胃暖腸。
這是一個東北人對家鄉最醇厚的熱愛。
但是,我仍然出逃了,比較諷刺。出逃原因是錢,是收入,也是個人職業發展,從做了出逃的決定開始,我就一直反思並關注著東北經濟問題。
現在談談我作為一個東北人,是怎樣反省東北經濟衰退問題的:
首先,闡述下東北主導的兩种經濟形態:
一是農業經濟
這個經濟形態始於上世紀初,闖關東開始,由於生存淘汰機制,一部分魯冀災民逃荒到東北,並且在這片黑土地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頭。
我的祖先就來自河北熱河,先生祖籍山東。東北的黑土地富饒,少有荒年,樸實醇厚地養育了一輩又一輩的東北人,在東北有一種共識,就是種地不會大富大貴,但生活是不成問題的。
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家裏有十幾畝地,這在南方或者西北耕地稀缺同學的概念裏,幾乎要成為地主了,可在我們那裏簡直是毛毛雨。這十畝地雖沒有讓爸媽變得富裕,但足以養育我們姐妹長大並供我們念完大學,可見東北人是有退路的,最起碼還有可以糊口的黑土地。沒有淘汰機制,沒有激烈的生存競爭,所以出去闖是有野心,不出去闖是安分守己。
二是計劃工業經濟
這個經濟形態始於建國初期,由於蘇聯老大哥的幫忙,也由於東北的地理位置,優先享受了蘇聯在工業上的扶持。這個計劃工業經濟在建國初期,曾經是共和國發展的發動機。
在東北人的認知裏,國企是鐵飯碗,當年爸爸媽媽因為我能端上國企的飯碗而無限榮耀,如今也因為我放棄鐵飯碗而憂心忡忡。可見,國企的優越感根深蒂固存在大部分東北人的意識裏。
這兩种經濟形態,在東北是獨立存在的,相互沒有交集,更談不上拉動扶持。
其次,談下我所認知的問題癥結。(我沒有學過經濟學,對經濟常識也知之甚少,僅憑對家鄉的熱愛和牽掛,自己思索出的想法,請勿見笑)
先講講小農經濟,如我上文所述,沒有淘汰競爭機制,導致農民進取意願低,農業經濟形態扁平,也沒有市場刺激,導致農業經濟沒有縱深和立體的發展,仍然是靠天吃飯,當然也是因為靠天可以吃飽飯,沒有窮則思變的刺激,所以一直停留在農耕經濟,幾十年如一日。
我回到我曾經成長的農村,真的是幾乎沒有變化。勞動力作為經濟形態的最基本單元,缺乏活力。
(圖左攝于1996年,圖中的老人為筆者奶奶 ,圖右攝于2016年 由老家的姑姑提供)
把“計劃”跟“工業”拆開,工業經濟是典型的實體經濟,市場被大型國企壟斷,本土中小型投資者無法涉足,更加使市場缺乏競爭,從而無法刺激國企主動謀求發展。
可以説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也是大家所談到的“人文環境”所在。
計劃經濟曾經讓東北大踏步發展,但計劃經濟留下的思想餘毒也導致“來東北,腦進水”。沒有人打算為企業的發展或者經濟的走勢買單,無論為國企服務還是找政府辦事,都有一種優越感,或者想過手撈油,或者想設置障礙刷存在感,而忘了初衷是為民服務,合作共贏。
案例一
我妹妹經營一家物流公司,前兩天因為黃標車違規進入市區被罰扣,妹妹打電話問我在交警部門有沒有認識的人(在東北基本上是托熟人,靠關係解決問題),我回答説沒有,並告訴她一定走正規程式,不需要找關係送禮。
問她交警部門的處理意見,她説交警部門只是扣了車收了證,沒有告訴怎麼處理,下一步的通知是什麼時候,到哪解決都不知道,我很匪夷所思,無論是扣分罰款還是強制報廢,應該有個説法啊,否則執法依據是什麼?
妹妹説不敢這樣直白問,怕被穿小鞋,就這樣她每天不停地跑交警大隊問處理意見,僵持了一週後終於告之罰200扣3分的處罰方式,我真不知道這個處罰是他們扣車後討論出來的,還是先讓車蹲個一週的拘留才能接受處理?
案例二
曾經有過辦工商執照的經歷,首先無法在網站或者電話中獲得關於要提交哪些資料的有效資訊,到工商部門也不能在辦理前得知,只有在不停的排隊中,在各個窗口的辦理流程中得知仍然缺失哪些資料。
在經歷了3次往返及超長時間的等待後終於交齊所有資料,但被告知要5個工作日內下證,後被主動偷偷告知只要給相關辦事人員“表示”一下,當天就可以下證。
“走後門”和低效率充斥著政府與群眾對接的基層窗口,老百姓想創業,幹點啥,一是要等,二是要送禮。
案例三
在與企業合作時,也不完全按照合同辦事,增加額外要求,剋扣回款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個項目開始,首先要賄標,其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果甲方有疏忽失誤,乙方(外來投資者)要無償免費給甲方買單善後,否則就不會順利地驗收得到回款。
企業內部各種勢力內耗的結果是乙方最受傷。每個與甲方合作的乙方都要有一筆風險費用的預算,這筆風險費用就是用來打點各路關卡的。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外來經濟投資意願低。
試想,沒有透明的競爭環境,誰還願意來?
我曾經在朋友圈寫下一段話大意是:
東北是冷兵器時代的一把寶刀,只是武器革命,冷兵器時代過去,它被使用者遺忘而導致銹跡斑斑,至於它能否再次寒光凜凜,要看使用者是否想拿出來重新打磨。
最後,我要以一個老百姓的身份感謝陸昊省長,讓我感受到混沌中有雷鳴。希望眾志成城,真正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以回到讓我牽掛的家鄉,追求廣闊的個人發展。
來信二
東北人的“闖”勁哪去了?
作者:王宏超
狀態:現為淘寶店主。曾在四川發展,因照顧母親,返回東北老家。
真情“告白”:曾經以闖關東聞名的東北人,若拿出當初的“闖”勁來建設家鄉的話,定會走出困境。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生活在美麗的北國江城吉林省吉林市,今年34歲,淘寶店主。平時喜歡在自己的公眾號和QQ空間里弄一些有關美食、旅行之類的小文章分享給朋友們。
上週一,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你們對東北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發起話題,心中感慨萬分。我曾經也逃離過東北老家,到四川發展,後來因為母親身體不好,便重返家鄉。正所謂“父母在,不遠遊”。
我愛東北這片熱土,但看到家鄉這樣,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東北是我們國家的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的長子”,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10月18日的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上説:各方要共同努力,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贏東北振興攻堅戰!
自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標誌著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正式啟動。
伴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提出,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但就我個人看來,在這13年裏收效並不是很明顯,感覺很多政策落地性和實施性不強。
針對問題,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東北三省的地域局限性
東北黑吉遼三省,黑龍江在最北面,吉林省在中間,遼寧省在最下面,雖然幾個省都有不同的邊境口岸,但是由於通關程式的繁瑣和複雜,很多人不會選擇從這些地方帶貨物出關而選擇其他路徑。
加之東北資訊閉塞程度比其他地方嚴重,人們大多安於現狀,思想跟不上時代步伐,很難接受新生事物,老傳統觀念和思想根深蒂固。
説“安於現狀”的話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有個好朋友,曾經和他一起聊天探討結婚成家的問題,他對我説看吉林人一個月賺2000塊錢,也沒過成窮日子。我的反駁觀點是:這點錢都不夠給孩子買奶粉的,又提什麼富足的生活呢?
他説:“反正這樣我就滿足了”,之後我就不知道怎麼跟他説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拼搏與激情!
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安於現狀,過自己所謂的安穩“小日子”,那麼,個人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
政策落實難到位
應該説是上面下達的一些政策和意見,在下面執行起來就比較困難,“簡政放權”的指導思想落實難。
比如,在營業執照註冊手續審批這一塊就存在諸多弊端,執行慢且時間長。
在成都的時候,我曾經申請過一個營業執照,3天就下來了。可回到吉林陪一個同學去申請營業執照,足足用了半個月。
也就是説,在辦營業執照方面,我們這邊比人家足足慢了將近4倍,耽誤時間不説,在這期間因為沒有營業執照很多部門都不給審批手續。
有時我在想,為什麼在四川申請個營業執照就可以3天完成,在我的老家吉林就要半個月?
“簡政放權”的初衷本是為了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真正方便百姓辦事,可中央的好政策為啥在執行落地時就變了樣?
資源欠缺合理開發與利用
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吉林市是中國唯一一個省市同名的城市。吉林市有中國第一座水利發電站“豐滿水電站”,有一條長年不凍的松花江,四面環山三面水,冬季可以欣賞美麗的霧凇景觀,還有多家滑雪場,可以説冬季旅遊冰雪資源得天獨厚。
然而,由於旅遊資源開發、宣傳的相對滯後,很多人寧願選擇較遠的哈爾濱滑雪場,去哈爾濱欣賞冰燈,也不太願意來我們這裡。
此外,在景區內供遊人休憩的地方相對比較少,給遊客帶去諸多不便,尤其像老年人,走累了,只能選擇坐在一些欄杆上,這樣勢必會造成潛在的安全隱患。
此外,東北三省作為産糧大省,有著肥沃的黑土地和糧食資源,但是缺少一些深加工企業,使得很多農副産品在最初形態就已經流入市場進行銷售,失去了産品的增值效益和增值收益。
舉個比較現實的例子。
許多農戶、養殖戶在種植和養殖初期就將手裏的糧食等農副産品賣給收購商,而一些收購商為了眼前的利益直接對市場銷售,沒有對糧食進行深加工和精細化製造,造成部分産品浪費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如果這些農副産品可以進行深加工的話,不僅可以增加産品保質期,還可以增加其附加效益。
這就好比一塊布料,它既可以做成高端的私人訂製成衣,也可以做成低端的地攤貨,如何裁剪,靠的就是手握剪刀的裁縫。東北三省沃野千里,資源豐富,如何開掘利用,需要智慧與方法。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僅供參考。
最後,作為一個曾經出逃又返回家鄉的東北人,我之所以還留在老家,除了因為照顧母親,還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希望。
如今我只想説:曾經以闖關東聞名的東北人,如果還能拿出當初的“闖”勁來建設家鄉的話,東北經濟定會走出困境。
圖片來自舜網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