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休書”聽得多,但看到過實物的人卻不多。昨日,武漢收藏愛好者姜小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大清光緒年間的休書。
記者看到,這張休書為大清光緒十四年(即西元1888年)三月十三日立存。它長60釐米,寬25釐米,主體為紅底黑字,該書右方2個大黑圓圈中寫有“休書”二字,正文則是用雋秀的楷體黑字書寫。
休書的內容為:“文門江氏原籍河南省博愛縣朱村二甲人,光緒十年因遭天禍自(只)身逃難來到山西,舉目無親,經鄰説合嫁入文門。圓房之後只生一女。去年七月十七日偶遇原籍老鄉得知老家父母病重非要回家省親,豈料回來之後一改昔日面目,整天走東竄西招惹閒言非語,近日又把家中財物盜出不知送往何處,為此特書休書,自即日起逐出文門,日後任其自便,文門上下均不訊問,立字存照。立休書人:文天才,族長:文啟明”,同時加蓋有當時縣衙的大紅印章。
姜小平説,從休書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女方因父母病重非要回家省親而引起婆婆和丈夫不滿,回來後便被冠以“走東竄西招惹閒言非語”等之名,被丈夫一紙休書給休了。“丈夫無須任何法律手續,只要寫一紙休書,責令妻子離開夫家,他們的夫妻關係就算解除了。”我省民俗專家李繼堯説,“休書”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産物,源於舊社會不合理的社會法律制度。
省收藏家協會會長桂祥盛認為,從這一紙休書可窺見古時的離婚制度,從而印證封建社會男女雙方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這也是收藏休書的意義所在,至於它具有多大的文物價值尚不得而知。
中國古代用於休妻的“七齣”(七個條件)規定,最早形成于漢代。七齣是: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有惡疾。男子七齣的特權,不僅自私,也極不人道。特別是其中的“無子”和“有惡疾”兩條,絲毫無關婦女的品質問題,反應出人道主義在舊時的普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