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啃老”一族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但農村“啃老”卻鮮見人提及。沒人提及並非沒有。前不久筆者深入閩西南地區調研時,不時聽到看到此類現象:年過六旬的老倆口地裏頂日鋤禾、種菜,兒子、女婿卻在家中悠哉遊哉。“啃老”怪病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個別的家庭問題變成見怪不怪的現象,引得一些農村農民十分不解:到底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
與城市“啃老族”不同,農村“啃老族”有其不同特點。他們具有完全勞動能力卻不甘務農;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有的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進入社會後無所事事;此外,特別是閩南比較富裕的鄉鎮,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即使不就業也能過得很舒坦,因此便有些人總願呆在家中“啃”父母。
是什麼造成了農村“啃老族”的生成?首先是就業渠道待“啃”寬。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崗少人多,造成許多農村青年就業率低,許多青年只能“躲”在父母身後,出現“農門養貴子”怪象。其次是技能培訓待“啃”高。隨著社會發展,企業用工和居家務農對技能等要求越來越高,強技能重培訓對失業農村青年來説是急需,必須主動學得一技之長,練好“內功”。再次是綜合素質較低,存在就業瓶頸,又不願改善,結果整日在家享受“飯來張口、覺來閉眼”的“貴族”生活。
醫治農村“啃老”,首先需要“啃老族”自身的覺醒,“獨立”才是出路。同時也需要各方的協助,就政府而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培訓機會,為他們提供職業規劃、面試指導以及技能培訓等相關服務。同時,父母的心要更“狠”些,為子女早日二次“斷奶”,引導孩子走入社會,使其儘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