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尺素金聲丨這個15.97%有何深意?

2025-07-15 09:29: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佈的消息顯示:2021年至2024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地耗”)累計下降15.9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預期目標。

  “地耗”下降意味著什麼?它與經濟發展水準和土地節約集約水準息息相關。因此,這15.97%的下降,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也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動能發生著深刻轉變。

尺素金聲丨這個15.97%有何深意?

  15.97%的背後,是發展理念的變化。

  曾幾何時,一些地方依賴攤大餅、鋪攤子的“外延式擴張”,過度追求做增量。但是,面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面對土地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現實,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就必須告別跑馬圈地式發展,按照節約集約的原則,統籌用好各類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

  15.97%的“地耗”下降,正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等政策舉措合力結出的碩果。我們看到,存量用地大多位於城市建成區,配套成熟,盤活它們,比盲目擴張徵地在經濟上更划算,項目落地也更省時省錢。哪個城市能率先激活“沉睡”的資源,哪個城市就能贏得高品質發展的新空間。可喜的是這種“向存量要空間、以品質求發展”的自覺,正在成為各地的新共識。

  15.97%的背後,是發展動能的煥新。

  盤活存量,絕非簡單的“騰籠換鳥”,而是一場激發人、地、産、城聯動的“化學反應”。其目的,是為新質生産力提供生長沃土,為高品質發展增強動能。

  福建泉州石獅市的服裝智慧製造産業園便是一個縮影。改造前,那裏廠居混雜、佈局分散,難以承載産業升級的需求。通過“國企+民企”協作,舊園區被改造提升,新園區拔地而起,“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産業園就是産業鏈”成了現實。傳統服裝業接上了智慧製造的“雲端”,鏈入了電商銷售的“快車道”,新質生産力在這片煥然一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像這樣的産業園還有很多。2023年9月起,自然資源部在15個省(市)的43個城市(區、縣)部署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並從規劃、收儲、政策、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援,鼓勵大膽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試點城市已累計實施再開發超過170萬畝土地。

  得益於盤活存量資源,一塊塊荒地變成“寶地”。今後,隨著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壯大,産業結構深入調整,生産整體效能升級,産業附加值提高,經濟發展獲得新的動力,展現新的活力。

  15.97%的背後,是民生溫度的體現。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如何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向陽村提供了答案。這個典型的“城中村”,將一塊長期閒置的集體産業用地,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成功轉型為一座可容納2000多名學生的教育産業園。既讓周邊群眾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也讓村集體獲得了長期穩定收益,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不只是武漢,湖北省秭歸縣整合鄉村低效用地助力鄉村振興,天津、河北唐山等地在盤活存量土地中注重傳承歷史文脈……土地的故事,是發展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盤活存量土地的最終落點,不僅在經濟報表上,更在一張張開心的笑臉上。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從“地耗”的減法裏,我們看到了産業升級的加法,看到了民生福祉的乘法。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推動“地耗”穩步下降,讓城鄉人居環境、空間品質與資源資産價值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高品質發展的步伐定會越走越穩。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