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條魚迴圈”看消費增長新空間(評論員觀察)
鰻魚、白菜、夏威夷果仁……身邊食物的悄然變化,為我們讀懂中國經濟産業之“態”、發展之“勢”和氣象之“新”打開了觀察之窗。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通過新春裏的産品産業之變、消費供給之變,透視經濟的暖意與熱力、空間與潛能、信心與底氣,凝聚共促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編 者
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使商品流、資本流、資訊流、知識流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流通,增強的是經濟內生動力、發展戰略主動
如何透視市場活力?國産鰻魚和進口三文魚“兩條魚”背後的“雙迴圈”,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
第一條魚是“川字號”鰻魚。四川建有鰻魚養殖基地,成都有加工企業,鰻魚經32道工序出爐後,搭載中歐班列等,“遊”向世界各地餐桌。如今,“川鰻”年産量達1300余噸,年加工量800余噸,九成以上遠銷海外。
從依賴天然捕撈,到淡水養殖、近地加工,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鰻魚養殖和出口國。這得益於國內水質穩定、水源優越的良好生態,也有賴於養殖與加工、內銷與出口的聯動。新的一年,相關養殖基地打算進一步提升數量與品質,確保“入口”到“出口”都安全質優。
第二條魚是挪威三文魚。不久前,東航冷鏈運營的首條歐洲生鮮定班包機航線開通,挪威三文魚“飛行”約8000公里,直達湖北鄂州,全程約11.5小時。這一商品再經國內的空中、地面冷鏈網路,被快速分撥到各地。今年新春期間,不少人買到産地直採的挪威三文魚。
數據顯示,2024年,挪威對華海産品出口量達18.2萬噸,同比增長14%。中國已躍升為挪威海産出口的亞洲第一大市場和全球範圍內增長最快的市場。“增長最快”的背後,是14億多人的大市場消費升級勢頭不減,是欣欣向榮的現代化不斷為各國提供新機遇。
産自中國的鰻魚“遊”向世界,挪威三文魚“飛”來中國,繁榮市場、互惠互利的故事表明,中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在促進國內國際迴圈相互作用、暢通運作中,持續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
新空間的根基在“內”。大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迴圈。中國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成長性,離不開政策的支撐性。以汽車消費為例,得益於“兩新”政策,2024年我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5.8%。多家機構測算,政策拉動國內乘用車銷量在200萬到250萬輛之間。由此,帶動玻璃等上游原材料産業、自動化生産等中游製造、保險等下游服務業一起紅火。活力勝過壓力,機遇大於挑戰,準確把握國內市場規律,深挖內需潛力,將更好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空間的關鍵在“通”。無論是暢通國內大迴圈,還是促進雙迴圈,都必須打通堵點、消解痛點。看一域,雲南、廣西等地立足毗鄰東南亞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産業鏈關聯緊密、資源共用的合作方式。看全局,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國內市場的吸引力,帶動更多外資企業給中國投出“信任票”。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使商品流、資本流、資訊流、知識流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流通,增強的是經濟內生動力、發展戰略主動。
越是面對外部衝擊等影響,越能看清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價值。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勢。在這個過程中,資本流動、産業轉移是正常現象。與遷移相比,我們引進來的産業品質更高。同時,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以優質産品、技術、裝備、管理和服務,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內外雙迴圈的良性互動中,更多的是合作共贏、互惠互利,而不是所謂的“外資離場”“經濟脅迫”。認清主流、順應大勢,多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實現惠己達人的發展,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日期間,我國共接待來自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入境遊客逾343萬人次,同比增長6.2%。有外媒認為,中國市場將成為2025年全球旅遊業繁榮的標誌性開端。一個更開放的中國張開雙臂擁抱世界。不斷實現更高品質的國內大迴圈和更高水準的國際迴圈,內有活力、外添助力,中國經濟的前景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