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鬆綁跑起來(人民論壇)
春晚小品《花架子》裏,有這樣一個情節:鎮長看到沿街商戶玻璃臟了,提醒“玻璃該擦擦了”,被傳達為“一週一擦”,最後演變為“一天一擦”。“建議”變成“要求”,層層加碼執行,小品把形式主義如何加重基層負擔,表現得直觀而深刻。
節後首個工作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召開,釋放出整治形式主義、持續為基層減負的鮮明信號,傳遞著重實幹、做實功、求實效的鮮明導向。
中國式現代化這場接力跑,必須一棒接一棒、一步接一步。今年,“十四五”規劃要收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繼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繁重,無論是深化改革,還是推動發展,關鍵在幹。
幹事創業,關鍵在人;抓好落實,重在基層。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冗余的文書工作、繁瑣的考核指標、低效的督導檢查,擠佔了基層幹部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就必然會影響服務群眾和基層治理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同時,加班加點做無用功,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挫傷基層幹部的精氣神、積極性。
當前,形式主義仍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存在,新問題、新表現還在出現。面對頑瘴痼疾,整治工作必須得其法,才能收其效。
“多頭報”“重復報”是基層工作者普遍的困擾。重慶永川區啟動“一表通”智慧報表改革,推動表格“瘦身”、數據共用,中山路街道月均處理報表數由110多張減至15張,需要承擔報表工作的幹部由約80人減至8人。
整治違規借調,規範過度留痕,減輕“初稿壓力”……減負,就是把那些佔用時間同時毫無意義或不該基層承擔的事項減掉。找準了痛點、難點、堵點,才能避免成為走過場或者增加新負擔;不必要的負擔,往往根子在上面,多從源頭和上級找問題,多在制度機制上下功夫,才能抓常抓長,避免雨過地皮濕。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為基層減負,目的是提升工作實效,必須同步“增能”。
前些年,政務新媒體一度“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增加幹部“指尖上的負擔”,百姓也難得實惠。針對問題,不少地方一方面停止沒有實際效用的賬號,一方面做優做強主賬號,強化聯繫、服務、凝聚群眾功能。近幾年一些地方涌現了不少老百姓認可的政務平臺,比如辦事就上“浙裏辦”成為當地群眾下意識的反應,“遊雲南”讓數億人次遊客“一機在手,全程無憂”。
事實證明,減負不僅不會減責,還會促進幹部更好擔負起應盡之責。因此,評價減負成效,也要在實踐中看效果,既看無謂負擔是不是真輕了,更看工作實績是不是提升了。
會少了,往田間地頭跑得多了,一名村幹部在談到減負效果時,説現在忙得充實、忙得踏實。減負,減的是無謂負擔,去的是思想包袱;增的是真抓實幹的時間,添的是敢想能幹的勁頭。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以減促幹,把幹事的熱情、潛力、活力激發出來,把各方面的拼勁、幹勁、闖勁帶起來,就一定能幹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