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好糧食生産的命根子

2025-02-10 08:4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保障糧食安全對我國來説是一個永不過時、歷久彌新的長期課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是糧食生産的根本,也是“三農”事業的基礎,必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珍惜利用好寶貴的耕地資源。

  堅持藏糧于地是對我國農耕文明的擇善而用。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糧食與耕地之間的密切關係,高度重視對耕地的開發和保護,這種重視不僅體現在確保耕地總面積的逐步增長,還體現在對地力的高度關注。在地力開發方面,戰國時李悝提出“盡地力之教”,強調通過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耕作技術和勞動生産率,以達到增加糧食畝産量和農民收入的目的。據統計,中國糧食畝産量在清代中前期達到367斤,遠超過西方同時期水準。在地力保護方面,古人已認識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強調耕作對土地肥力的重要影響,重視“地力得全”,完善休耕輪作和培肥利地的相關耕作制度,這成為我國農耕文明的基本內涵之一。

  堅持藏糧于地是黨中央立足當下國情農情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藏糧于地,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耕地總面積始終保持在18億畝以上,糧食生産保持“二十一連豐”,2024年糧食總産量更是創紀錄地突破1.4萬億斤。稻穀、小麥産量常年穩居世界第一,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2023年達到493公斤,創歷史新高。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品質總體不高,土地後備資源不足,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現實問題仍然突出。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藏糧于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決心和耐心保護好耕地這一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使中國飯碗端得更牢靠、更穩固。

  第一,寸步不讓堅守耕地紅線保數量。保證耕地總量不低於18億畝紅線是保護耕地的基本問題。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耕地總量為19.29億畝,距離紅線仍有一定空間。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但我國耕地品質總體上仍然不高,18億畝耕地保量保質依然面臨較大挑戰。我國有4800多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還有相當一部分耕地位於河道、湖區、林區、牧區、自然保護區範圍內或受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嚴重影響,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調研發現,西南一些山區,不少耕地的實際坡度達到45度,只能以經濟作物套種主糧的方式滿足耕地數量要求。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要繼續寸步不讓地堅守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

  第二,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品質。我國耕地品質總體不高,中低産田佔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生産的貢獻率為50%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同時,不少區域面臨土壤退化、污染等問題,土壤品質長期低位徘徊,給糧食生産帶來不利影響。需進一步針對黑土地退化、土壤鹽漬化、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採取針對性措施,“零容忍”管住新增問題,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構建耕地品質保護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做到“地力常新壯”。

  第三,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保産能。提高糧食單産,特別是平原主産區的糧食單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全國兩季噸糧或單季噸糧的良田已超過一億畝,特別是河南、山東一些地區已經有了兩季噸半糧,糧食畝産量達到1.5噸。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9億畝,其中穀物播種面積15.07億畝。據測算,平原主産區每畝地平均産糧900公斤左右,如果將産量提高到每畝1.2噸,就可以減輕山區土地的糧食生産壓力。要把大面積單産提升作為糧食生産的關鍵舉措,加快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農田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

  第四,以大食物觀保統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既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還要確保居民膳食平衡和營養健康。以往談論糧食安全時往往強調主糧安全,把糧食局限于穀物和大豆薯類。但糧食安全本質上是保障居民熱量攝入,不僅涵蓋主糧,也涵蓋其他食物。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在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統籌開發,做好土地用途規劃,拓寬食物來源,形成同居民合理膳食結構相適應、與土地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第五,以共同富裕的理念保增收。與經濟作物相比,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偏低,一面是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一面是農民增收的“民之關切”,妥善處理兩者關係不僅影響耕地保護措施執行,更牽動民心,事關共同富裕大局。在耕地保護問題上,農民有自己的理性訴求,只有符合農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農民自發擁護。只有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讓其從“被動守紅線”變為“主動護耕地”,自覺參與到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中。必須做到治理撂荒地問題與保障農民利益相統一,對於承擔較多耕地保護任務、産生正向外部效應的耕地保護主體給予相應補償,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

  從中外歷史發展經驗看,耕地安全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也關乎文明存續。面對複雜嚴峻的耕地保護形勢,必須從保數量、保品質、保産能、保統籌和保增收5個角度全面發力,統籌兼顧,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其信)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