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變與不變(人民論壇)
當大紅燈籠高高挂起、熟悉的旋律又響起,當“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再次開啟、村口的凝望終於迎來團圓時刻,年來了。
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在“春節”申遺成功、在國際上綻放新光彩的今天,也還有人覺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種什麼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諺裏藏著答案。曾幾何時,年是“忙”出來的,從掃庭院、備年貨、貼春聯,到祭祖宗、逛廟會、走親戚;年也是“盼”出來的,盼著吃上平日裏吃不到的雞鴨魚肉,盼著穿上平日裏穿不上的新衣服,盼著新置辦的家當能閃亮登場。人們忙碌著、憧憬著、喜悅著,時光慢慢流淌,氣氛漸漸濃郁,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縈繞,大家沉浸其中,體會到巨大的滿足感。
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春節”,有一個頗有意味的尾碼: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它包含了一系列儀式感很強的活動,積澱著物資匱乏年代的集體記憶,契合著鄉土中國的時代脈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關於年味的感慨,更多的是見證了新時代歷史性成就與變革後,對農耕文明的回望、對舊日時光的懷念,而後在辭舊迎新中吐故納新、開啟新的進發。
曾經,“吃頓餃子就是年”,今天,四時蔬果、魚蝦肉蛋成為餐桌“常客”,人們不必等到過年才能大快朵頤,反而要為“每逢過節胖三斤”而苦惱;曾經,進入臘月就“全家總動員”、進進出出籌備年貨,今天,電商平臺全球好物任君挑選,“小時達”“半日達”“次日達”等輕鬆實現……
從物質生活角度看,説年味淡了,其實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個更好;過年的方式多種多樣,不知選哪種更合適。老年人常跟晚輩説,“現在每天都像過年”,曾經過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閃光的尋常日子。
曾經,家人們圍爐而坐,看電視、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遺與冰雪運動浪漫邂逅,博物館與圖書館共啟新春之約,人們暢享“精神盛宴”。曾經,“父母在,不遠遊”,回家過年是所有遊子的心願;今天,“父母在,一起遊”,“流動的中國”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國”安全感滿滿,“反向過年”、旅遊過年、“南北互跨”等成為新趨勢……
從精神需求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豐富了,變得千滋百味了。從“鄉土中國”到“現代中國”,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節奏加快,一些習俗儀式或簡化或消失不可避免,但越來越多鮮活美好的新年俗不斷涌現,持續溫暖著一年又一年。
時代在飛速進步,春節也在變換著“新衣裳”,但它團圓、祥和、重視家庭的精神內核始終穩定,推陳出新、積極奮發的內在生命力依然澎湃。
有人説,春節是中國人身體裏最準時的生物鐘。每到這個時候,就好像有一個強大的磁場,讓人們哪怕千山萬水,也要回到家人身旁。它是情感的老驛站,也是奮鬥的新起點。在冬寒即將褪去之際,和家人分享這一年的苦樂際遇,尋找“此心安處”的慰藉;在春意就要破土而出之時,打點行囊,帶著積蓄的能量,奔向新的征程,開啟新的奮鬥。
對“團圓”的守望,對“美好”的希冀,對“奮鬥”的期許,只要心之所向不變,年味就會生生不息。
江春入舊年,新桃換舊符。沉浸在氤氳瀰漫的年味裏,感受著綿延千年的鄉愁迴響,讓我們一起“共歡新故歲”,向著美好的新的一年,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