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以改革之進促市場之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國際環境仍然複雜的大背景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日益凸顯。但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機制性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影響了市場的安全穩定運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今起推出“金融業以進促穩”系列報道,闡述如何從資本市場改革、金融業轉型和擴大開放這三個“進”的角度促進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敬請關注。
啟動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簡化重組上市標準,允許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資産在創業板重組上市,創業板實行註冊制籌備工作快馬加鞭推進……近期,中國證監會發佈的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條重點任務正在陸續落地。這場系統性、基礎性的全面深化改革大幕拉開,護航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正在夯實市場的中長期底部。
以改革解決結構性問題
當前,在國際複雜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通過深化改革主動引導市場預期,努力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對於防控金融風險、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金融業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的完整體系。到今年6月底,我國金融業總資産308萬億元,其中銀行資産280萬億元。應該説,銀行為實體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存在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的問題。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就是解決結構性問題,又以優化融資結構、市場結構為基礎。因此,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證券公司131家,基金公司120家,期貨公司149家,已初步建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我國資本市場成績有目共睹,但總體發展還不成熟。
從市場層面看,截至2018年末,居民部門金融資産144.53萬億元,證券類資産僅佔13.06%,遠低於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從行業層面看,我國證券行業尚處於低水準發展階段,體現在行業規模佔比低,總資産、凈利潤在金融體系中佔比分別為2.02%、5.1%,低於銀行、保險、信託行業。
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2018年底國內131家證券公司的資産規模僅相當於高盛集團一家的水準,利潤規模僅接近國內商業銀行排名第七位的同等水準。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CB)發佈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名單中未曾出現中資證券公司。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離不開國情和實際。從專業性來看,資本市場主要還只體現出其金融屬性和市場屬性,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機制性問題還沒有效解決。不成熟的投資者、不完備的基礎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適應的監管制度同時存在,市場穩定運作的內生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因此,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總要求,充分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努力探索出一條既遵循成熟市場慣例、又符合我國發展階段特徵的資本市場發展之路。
著力提高資本市場供給品質
自7月22日正式開市到10月29日,科創板開市已滿百日。截至10月2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6家,上市首日平均上漲157%,總市值達5663.93億元,流通市值達到796.15億元,“科創”底色鮮明。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表示,指數表現只是評判市場的指標之一。科創板真正的亮點在於制度創新,包括多元化上市標準、審核試點註冊制、嚴格的退市制度、強化仲介機構責任、實施保薦人跟投制度等多個方面。目前,各項制度創新成效逐漸顯現。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既是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迴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機制創新,也是資本市場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可以説,科創板初步實現了改革的預期。
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作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這為新時代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目標。
安青松認為,資本市場的市場屬性體現在市場體系與上市公司結構的協同發展,産品體系與投資者結構的協調發展,投融資功能與場內外市場的均衡發展,防範風險和激勵創新的包容發展等。因此,這次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到加強系統整合、協同高效上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握好三個關係
資本市場改革進展至今,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大多是涉及面廣、配套性強、利益關係複雜的制度建設問題。
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就是要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牽住改革的“牛鼻子”,以重點環節的“一子落”,帶動系統棋局的“全盤活”,推動市場基本制度改革“布新”。
作為科創板最關鍵的制度創新,註冊制正向創業板穩步推廣。抓住註冊制這個資本市場改革“牛鼻子”至關重要,其將帶動發行制度改革、提升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監管能力、優化交易制度、嚴肅退市規則、完善風險應對預案、探索與註冊制相適應的證券民事訴訟法律制度等改革重點工作。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進一步完善依法治市、依法監管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領域。資本市場是建立在信任和信心基礎上的。如果上市公司品質不高,違法違規行為沒有得到應有懲處,投資者的正當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自然會“逆向選擇”,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市場逐步萎縮。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實效、重在品質。政策不在數量多少,而在於是否可行、是否可信、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
在採訪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改革之進促市場之穩,要切實把握好三個關係。
首先,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改革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相信市場、依靠市場,著力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效率,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讓市場有明確預期。
第二,把握好改革與穩定的關係。改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市場,而資本市場要保持穩定發展,又必須通過改革消除阻礙發展的深層次障礙,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要保持市場的“穩”,另一方面要求制度建設的“進”。要強化底線思維,讓改革在穩定的市場環境下進行。
第三,把握好改革速度與工作難度的關係,兼顧改革的推動力與市場的承受力。要讓各項改革舉措真正契合市場需求,真正反映投資者的呼聲。要充分借鑒國際最佳實踐,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促進發展。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既具有戰略意義、全局意義,又具有現實意義。搞好資本市場,也不僅是具體監管部門的工作,更是在國家層面的統一部署。從金融業整體來講,“穩金融”也不僅是某一項政策或某一個金融市場的事,還需形成政策合力,發揮貨幣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和監管政策等多方效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