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監督全覆蓋是“中國之治”最佳支配力

2019-11-04 13:13: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加強對權力配置運作的制約和監督,保證公權力不被濫用,是世界上共同的話題和共同的課題,也是國家治理關鍵的環節之一。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國家公職人員監督的全覆蓋方面提出了三條要求:一是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二是完善權力配置和運作制約機制;三是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

  黨強則國強,黨興則國興,黨治則國治。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反覆證明:建立新中國不容易,建設新中國更不容易。作為執政黨,要始終堅持自我革命,實現有效的自我監督。早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就提出跳出“歷史週期律”的課題,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是跳出“歷史週期律”的秘訣。

  治黨是治國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從嚴治黨,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堅強有力,國家治理就不可能成功。從找到“民主新路”,到堅持“兩個務必”,再到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監督,始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最大優勢,也是治國理政的一貫做法,更是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無論“管”還是“治”,都離不開監督。

  治國是治黨的目的和標準。作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如何更好地以監督方式實現自我凈化,跳出歷史週期率,始終是我們黨“永遠在路上”的重大課題。而治黨與治國是不可分割的,離開治國,治黨就會失去方向目標,就會失去評判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有力領導下,著力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打出監督“組合拳”,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納入監督體系,構建一個全覆蓋、無縫隙、全流程的監督體系,形成黨內監督、國家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強大合力,使監督的制度優勢充分釋放出來,讓監督全覆蓋成為“中國之治”最佳支配力。

  治黨與治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不斷呈現新氣象、展現新作為,但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同樣不容忽視。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不斷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激濁揚清,就必須把“監督”挺在前面,習近平總書記把“監督”列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好經驗好做法之一,要求長期堅持、不斷深化。此次全會對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國家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提出的要求及部署,把傳統的優勢凝固成制度的“底座”,從根本上解決了各種制度、體制的銜接問題,不僅為權力的“籠子”加固,更為權力的“籠子”加鎖,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中國之治”的必要舉措,體現了治黨與治國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相輔相成,釋放了“中國之治”的最強信號。

  “中國之治”是持久戰,是攻堅戰。只有在堅持好、鞏固好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從國情出發,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把黨和國家監督協調起來,把現有各種監督機制貫通起來,在權責法定、權責透明、權責統一上完善權力配置和運作制約機制,積極探索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的有效路徑,奮力書寫“中國之治”的監督答卷,才能推動國家政治生態的整體優化,才能用強有力的監督全覆蓋開闢“中國之治”的新境界,確保黨和國家風清氣正、長治久安。(林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