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壯大“摘窮帽”貴州奏響脫貧攻堅協奏曲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是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考察貴州時的話語至今還縈繞在耳邊。
四年後的今年,“小青瓦、 白灰墻 、穿鬥枋、 雕花窗”一棟棟一幢幢有著濃濃黔北風情的民居,錯落有致矗立在田疇大壩、茶叢深處 。三年內,貴州省金花村通過發展農業特色旅遊,在2017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已達到16400元。“做幸福的農民”已然成為了村民們常挂嘴邊的集體口號。鄉親們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就是貴州為“精準扶貧”提交的最直觀的成績單。
因地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貴州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以積極的態度響應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用有力的行動,紮實的工作為貧困縣摘帽,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因地施策 雲端大數據融合創成效
“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貴陽市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時給予了這樣的肯定。
貴州具有發展超大規模雲計算基地所需要的氣候、水、電條件。貴州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果斷抓住了這一發展機遇。時至今日,貴州已經以“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數據聚集、共用、開放的“雲上貴州”系統平臺、“建設全球第一大數據交易所”等多個“第一”形成了領跑之勢。
作為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深的省份,貴州的精準扶貧之路伴隨著扶貧手段的創新。為了充分發揮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優秀,貴州探索“網際網路+”扶貧新模式。貴州“扶貧雲”有效解決了基層跨部門、跨系統重復填報數據,實現貧困人口識別的量化、貧困程度深淺的可視化,通過看房、看糧、看勞動力等指標以“貧困指數甄別貧困戶。僅2018年,貴州“扶貧雲”就幫助全省各地計劃脫貧36萬餘戶140萬餘人。除省級“扶貧雲”,各市州縣也紛紛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貧雲群”,覆蓋千鄉萬村。
用科技賦能扶貧,貴州精準扶貧,乘“雲”而上。
因縣施策 特色産業發展促增收
“自從做了茶産業之後,我們全部都富裕起來了!茶産業帶動鄉村旅遊,我們更近一步富裕起來!”金花村村民組組長徐學良提起“茶旅一體”有説不盡的感慨。
金花村屬於全國採茶第一大縣——湄潭縣。多年來,金花村的村民們過著依茶山而居、伴茶香而作的生活。2015年,金花村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跑出了村民致富加速度。當茶産業碰上了遊客,迸發出新型産業模式,“茶旅一體”更是讓“建設”新農村到“經營”新農村完成了華麗變身。
仁懷市大壩鎮簸箕壩村是茅臺酒用有機高粱的原産地,因而被稱為“茅臺酒第一車間”。多年前,村民外出務工,村內土地撂荒嚴重限制了當地的發展。2018年,村裏採取“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流轉土地,種植高粱。如今,村民在提到政府幫扶下特色産業為自己脫貧時都笑著説:“我的孩子們都願意回來,生活變好了不想出去打工了”。
以“農旅文一體化”打造美麗鄉村,以發展高效特色農業讓外出務工的農民歡喜“回巢”,因縣施策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富起來。還有,織金竹蓀、貴州獼猴桃、興仁薏仁米,這些馳名市場的黔貨山珍,都離不開貴州“一縣一業”戰略。
因人施策 脫貧致富“摘窮帽”
“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將脫貧摘帽落實到人,要在致富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就必須做到因人施政、分類幫扶,搭建各類工作就業平臺。
52歲的母先才是花茂村僅存的做陶手藝人。土陶製品缺乏銷量,母先才供養一對兒女讀書,一度十分吃力。幾年前,通過政策支援,母先才申請到小微企業鼓勵基金,追加投資、擴大了陶藝館的規模。如今,除了陶藝館、陶藝體驗吧,母先才還借助農村電商平臺,把家中的土陶運往全國。
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從陶藝吧到古法造紙特色工坊,從創客中心到教育拓展培訓基地,從農家樂到健康養生産業基地,多方面,多模式,多領域的充分靈活就業模式在貴州大地全面開花。
坐擁秀美風光,稟賦良好資源的多彩貴州,多年來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踏實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今日的貴州,早已邁開開放發展的鏗鏘步伐,正在撕掉貧困落後的標簽,貼上新的靚麗名片。
奏響精準扶貧的進行曲,唱響脫貧攻堅的新戰歌。貴州,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