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看貴州脫貧攻堅如何對“症”下“藥”

2019-07-26 19:50: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貴陽7月24日訊 (記者 王鑫)説到貴州,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正是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塊兒“硬骨頭”是如何被啃下的呢?

  7月23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主辦,貴州省委網信辦承辦的“脫貧攻堅地方行”看貴州線下走訪活動在貴陽啟動。第一站所到之處,即是滿眼翠綠欲滴的茶田。

  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茶田。中國網記者 王鑫 攝

  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曾經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要支柱的山村,有12個村民組662戶2582人。曾經這裡的生活狀況,用村民徐學良的話説就是,“以前村裏窮的時候,不僅吃水困難,用電困難,連出個門都是難事兒。”

  從金花村黨支部書記馮燕清的介紹中了解到,窮日子一去不復返是從2002年開始,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正式施行,金花村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退耕還茶,全村12個村民組,茶葉種植面積從3000余畝,上漲至6800余畝,2015年6月,金花村啟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集全村之力,盤活了農村沉睡資源,激活了村民的積極性,形成了“家家有資本、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改革成果。

  如今的金花村已經成為湄潭農村綜合改革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和茶葉專業村。2017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16400元,全村旅遊綜合收入達30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盈利260萬元。

  眼前的這抹沁人心脾的“綠”在貴州這塊土地上已經不斷地“生根發芽”。就在距離金花村不遠的另外一個地方——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同樣的以“茶”致富,但卻又有了不同的做法。

  田家溝通過抓特色茶産業,將茶葉種植和鄉村旅遊結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大力進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墻、穿鬥枋、雕花窗、轉角樓、三合院”,風格獨特、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一幢幢、一排排矗立在茶叢深處、田疇大壩、果園旁邊,宛如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這是田家溝現實的寫照。這也讓田家溝先後獲得“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寨、全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貴州省最美茶鄉”等榮譽稱號。

  飲水思源。田家溝農民從自身物質到精神逐漸“富裕”起來的切身經歷中,發自肺腑唱出了“十謝共産黨”。2011年新春,田家溝農民自編自演的花燈戲“十謝共産黨”,登上了《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生活567等主流媒體欄目,迅速傳遍神州大地,茶鄉感恩文化得以傳承、弘揚。

  貴州這兩個村的致富之路可以看出,脫貧攻堅不能蠻幹,需要的是“號準脈”,然後“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的找準合適當地發展的路子,才能從根本上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貧困。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時期,金花村茶田中的那句: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的口號,必然會成為中國農民的口頭禪。

  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中國網記者 王鑫 攝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