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炭窯村地處濟南市南部山區,地勢起伏,溝峪縱橫,每人平均耕地比較少,曾是濟南的特困村之一。2014年文海生由濟南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委派來這裡駐村,兩年間,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網際網路+農業,讓貧困村脫貧致富路更寬
白炭窯村有著豐富的小米、板栗、花椒等原生態、無污染農産品,但之前資訊閉塞,村民一直為銷路發愁。為了使這些農産品不愁賣、讓村民儘早致富,文海生與濟南多家網際網路企業達成合作,搭建了“泉城有貨”網路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手段打開了銷路,讓電商扶貧成為脫貧摘帽的“新引擎”。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城市裏的客戶通過手機APP下的小米訂單,歷城區西營鎮白炭窯村村民李秀梅怎麼也不會想到,孩子整天挂在嘴上的網路與她這個53歲的村婦有什麼關係。她家種植的小米每年可産600斤,之前商販收購大約七八元一斤,如今在網上銷售每斤可多賣一元,單是小米一種就可以多賣六七百元。而且家裏還種了柿子、核桃等,全都在網上銷售。
銷路打開了,文海生又走起了定制經營新路子。他聯繫開發了手機APP,將微信行銷平臺升級為網際網路定制農場。將網上零售産品改為網上預售産量,既增加了90天的銷售週期,還讓城裏人有了專屬農場,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
為了最大化發揮“網際網路+”的效應,文海生還協調西營鎮興建了農業電商産業園,著力構建電商生態小鎮,並打通配送的最後100米。70歲的田洪英大娘説:“我這輩子都沒想過,我這一畝地一年能掙8200元。”
網際網路+旅遊,讓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
白炭窯村周邊風景秀美、環境優越,但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換不來金山銀山。經過走訪調研,文海生漸漸理出了頭緒,村莊發展的制約在於基礎設施薄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先後從市縣有關部門爭取各類資金20余萬元,清淤河道、整修道路、修建花壇、新建廣場等,解決了村頭村尾的問題。還聘請旅遊部門的專家進行設計規劃,環水庫、沿河道打造“一環一帶”的特色鄉村旅遊。
承包水庫搞“農家樂”的李家河之前每週只忙週末兩天,如今也主動“5+2”、“白加黑”地忙活,山溝裏的野蒜、薄荷、山芹菜,水庫裏的野生魚頭,村裏的豆腐、雞蛋成為遊客必點的菜品。以前他最大的煩惱是“不來人”,而現在“不敢出遠門了”成了他幸福的煩惱。(素材來源:學習時報網。)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