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是守信者的通行證,失信,是失信者的墓誌銘,這是市場經濟不可抗拒的規律。
《法制日報》記者從國家工商總局獲悉,隨著我國工商系統企業信用監管體系的上下互通、左右互動、跨區域、跨部門聯合監管局面的形成,守信企業激勵機制、警示企業預警機制、失信企業懲戒機制、嚴重失信企業淘汰機制的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局面正在形成。
“三個鎖定”加大企業失信成本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是市場主體多元化、經營業態多樣化、行銷方式現代化、市場競爭激烈化,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企業誠信缺失對市場秩序的侵蝕等導致的問題。面對市場監管的新課題和挑戰,國家工商總局自2003年全面推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改革,大膽探索監管方式的整合創新,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工作不斷向前推進。通過總局和各地的積極努力,目前,總局、省級局、地市局、縣級局、工商所的五級聯網已經貫通,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綜合監管合力顯著增強。
五級聯網為市場監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特別是全國市場主體數據庫、被吊銷營業執照企業數據庫、自然人投資一人有限公司數據庫資訊得以共用,基本實現了對進入被吊銷營業執照企業數據庫和一人有限公司數據庫的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在全國範圍內的鎖定以及一個自然人再投資一人有限公司在全國範圍內的鎖定。尤其是對進入“黑名單”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全國範圍內的任職限制和鎖定,加大了企業失信成本。
同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積極依託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平臺,有效建立守信企業激勵機制、警示企業預警機制、失信企業懲戒機制、嚴重失信企業淘汰機制,強化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監管,積極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熱點難點問題解決提供信用資訊支援,在社會上發揮了較好的示範引導效應。
如重慶市工商局依託聯合徵信系統,強化社會服務功能,促進了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社會保障金、工程款等信用缺失問題的治理。在食品安全、微型企業監管領域實行了重大失信行為法人和負責人“黑名單”制度,凡有重大不誠信記錄的,一律禁止從事食品安全、微型企業經營。有重大失信行業記錄的企業均無法取得落戶兩江新區的資格,不能享受國家級開發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
而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則可以享受政府優惠和扶持政策。如山西省信用記錄良好的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即使沒有抵押和擔保,也可以憑藉工商部門提供的企業信用資訊,從國有金融機構取得貸款,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僅郵政儲蓄銀行山西省分行就放出信用貸款57億元。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