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國獨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北京發佈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主權信用風險資訊。專家認為,大公此舉標誌著中國獨立評級機構作為一支新興評級力量開始登上國際信用評級舞臺。當天,大公還發佈了《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據了解,針對未來全球國家信用需求和信用風險發佈總體預測性報告,在國際信用評級業尚屬首次。
對中美英法德日國家信用評級引人矚目
“大公首批推出的50個國家信用等級,基本反映了世界主要區域信用風險的典型特徵以及國家信用風險在世界範圍的佈局及變化情況。”大公國家風險部總經理林文傑説,50個國家分佈于全球五大洲,歐洲二十國、亞洲十七國、北美兩國、南美六國、非洲三國和大洋洲兩國,50個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合計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90%。
林文傑説,從整體信用水準看,本幣投資級以上級別(BBB-及以上)的國家佔72%,投機級(BB+及以下)國家佔28%,外幣投資級以上級別國家佔74%,投機級佔26%。從本外幣級別一致性看,本外幣信用級別相同的國家是38個;本幣級別低於外幣級別的國家有3個;本幣級別高於外幣級別的國家有9個。
在發佈會上,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大公對中、美、英、法、德等主要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大公對中國國家信用評級為本幣A A +、外幣A A A;美國評級為本幣A A、外幣A A;英國和法國的本幣和外幣均為A A -;德國本幣和外幣均為A A +。
記者同時注意到,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等三大機構對中國的評級分別是A 1、A +和A A -;而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評級則均為A A A;對日本評級分別為A A 2、A A和A A -。
對比發現,在對中、美、英、法、德等國家信用等級的評價上,大公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
“從大公的國家信用級別與美國三家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的比較分析,明顯地反映出在不同評級理念指導下對具體國家償債能力在判斷上的不同。”出席發佈會的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管局原副局長魏本華告訴記者,與以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為代表的國際評級體系相比,大公在評級立場、思維方式、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上都存在著較大區別。
“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與國際現行評級標準差異
大公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大公此次對全球50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是依據其探索創立的“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作出的,這一標準的核心內容可歸結為五點,即“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和外匯實力。”
據介紹,大公國家信用評級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重點把握五項原則:一是對一國綜合體制實力和政府財政狀況的綜合系統評估;二是把財政狀況作為對於一國政府債務償還能力具有直接決定作用的因素;三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創造能力是債務償還的基礎,融資收入並非是政府償債能力的根本性保證;四是隨著外部衝擊對國家信用的影響日益嚴重並更加頻繁,綜合體制實力在保障信用水準的穩定性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五是資訊、數據的來源和使用遵循真實性、時效性和一致性的原則。
大公“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與國際評級機構現行國家主權信用評給標準有何區別?今年5月,標準普爾負責亞洲國家主權評級的分析師陳錦榮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曾做出解釋。他説:“影響標準普爾對國家主權信用評級作出判斷的因素(評級標準)主要有五點,即政治、經濟、財政、貨幣政策及外匯資産。”
對於國際評級機構將“政治”因素放在首位的作法,關建中未予置評。他再次強調大公所堅持的“不以意識形態劃界,平等維護國家信用關係各方利益”的根本立場。他説,支撐國家舉債能力和償還債務來源的根本是該國的財富創造能力。大公依據債權債務關係形成的一般原理,考察相關要素的內在聯繫,結合各國具體情況,經過複雜的分析過程,最終評估出每個國家的信用等級。
對推動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重構意義重大
據了解,全球金融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凸顯出現行國際評級體系特別是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的種種缺陷和弊端,改革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在多倫多G 20峰會上特別強調指出:“要制定客觀、公正、合理、統一的主權信用評級方法和標準,使有關評級結果準確反映一國經濟狀況和信用級別。”
關建中説,制定客觀、公正、合理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方法和標準,向世界提供公正、客觀的信用評級資訊,這是大公長期以來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目標和方向。自2006年開始,從研究全球信用經濟的本質規律出發,在反覆探索影響國家信用風險的諸基本要素及其內在聯繫的基礎上,大公于2009年5月發佈了中國第一部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家信用評級方法,進而完善形成了一套“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
與會嘉賓和專家認為,大公發佈首批50國家信用評級報告,表明中國獨立評級機構開始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這對維護我國金融主權、推動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將改變長期以來由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壟斷的國際評級話語權的格局,促進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獲得合理的金融定價提供信用資訊服務。
在發佈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的同時,大公還發佈了《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該報告認為,2010年將是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出現深刻調整的開端,主要發達國家信用風險呈現加速惡化的趨勢,部分國家已經出現了償債危機,歐元區國家信用危機的走向尤值關切,其他地區的國家信用風險略有上升或趨於穩定。
[責任編輯:王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