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公推直選十年後仍“試點” 被指“不願削弱權力”

2011年06月03日 22:04:38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相關的規章和法規滯後於基層公推直選的發展,成為鄉鎮黨委公推直選試點十年後,仍不斷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範圍”後,被視為擴大黨內民主的“公推直選”迎來了新一輪的推廣應用。

  今年正是地方換屆之年,從媒體報道看,多個地區都在推進鄉鎮黨委公推直選試點。從過去的“只做不説”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從村(社區)普遍實行上升到鄉鎮一級廣泛試點,表明基層黨內民主已逐漸向上生長,並在換屆工作中凸顯“權為民所賦”的新要求。

  基層倒逼公推直選

  “從地方來看,越到基層擴大黨內民主的呼聲越高,越是基層黨員幹部搞公推直選的願望越強烈”多名從事組織工作的幹部對本刊記者説。

  比如,去年以來的村(社區)黨組織換屆中,重慶最初要求公推直選面達60%以上,有人擔心此目標過高。結果證明,區縣的熱情很高,群眾願望強烈,最終公推直選面達80%以上,不少區縣都達到了100%。今年,重慶初步確定3個區縣作為鄉鎮黨委公推直選的試點,但卻有不少區縣主動“請纓”試點鄉鎮公推直選。

  接受本刊採訪的基層幹部認為,市、區、縣對鄉鎮黨委公推直選的熱情並不是“趕時髦”或“作秀”,而是因為一方面嘗到了改革甜頭,另外一方面也有黨員權利意識增強“倒逼”基層擴大民主的客觀因素。尤其是村(社區)一級黨組織普遍實行公推直選後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公開推薦、直接選舉”這一方式在基層幹部、黨員、群眾之間形成了共識。

  受訪基層的組織部長普遍認為,公推直選帶來的是多方“共贏”的局面:組織部門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度。過去每到換屆時,矛盾相當突出,組織部門往往成為眾矢之的。黨員群眾總覺得幹部選拔“暗箱操作”;黨員的民主權利得到落實,激發了黨員積極性,黨員對公推直選的參與面普遍在80%以上,而在過去要通知80%以上的農村黨員開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幹部有了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能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開縣是重慶最後一個移民大縣,在2008年底全面完成17 萬三峽工程移民任務後,同其他移民區縣一樣,開縣也進入了大規模移民搬遷後3~5年的經濟調整和社會震蕩期。高強度、大規模移民遷建的投資拉動作用逐漸減弱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也一度出現後勁不足苗頭。如何儘快實現由移民大縣向經濟強縣轉型,成為開縣亟需破解的發展難題。開縣將“提升幹部隊伍素質”作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基礎,以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開縣縣委書記李殿勳説,黨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但從基層現實情況看,在村(社區)這一級,基層黨內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人民民主。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施行後,村委會組成人員就由村民直選産生,而目前在大多數地區,村(社區)黨組織成員主要由上級黨委提名、組織任命,因而許多地方的村民認為上千人直選出來的村委會主任當然比上級委任的黨組織書記更有權威。這導致一些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威望不夠、無法服眾,甚至出現部分村民“只聽村主任的話,不買村支書的賬”的情況,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説,已實行13年的村民直選已經在倒逼基層黨組織全面搞公推直選。

  為此,開縣自去年以來,全縣505個村(社區)黨組織在換屆中全部實現“公開推薦、直接選舉”,達到了組織認可、幹部服氣、群眾滿意的良好效果。開縣縣委組織部長潘文峰認為,村(社區)黨組織公推直選的全覆蓋,為鄉鎮黨委的公推直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説明群眾民主素質在不斷提高。

  他説,過去不少人認為農民缺乏民主素質,但從實踐看,農村黨員的權利意識非常強,有選舉權的“在家”黨員參選率達到97.6%,一些農村外出務工黨員為了行使自己的投票權,甚至從北京、西安等地趕回來投票。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