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高企的背景下,2010年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生活的壓力依然存在,改善狀況的願望也更加強烈。對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又有何感慨,對未來又有何期待呢。
漫畫:物價降點工資漲點。圖/馮印澄新華社發
漲價帶來的生活變化
“什麼都在漲!”人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民生感嘆。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油你漲”到“蘋什麼”,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輪番漲價推動消費者物價指數不斷走高。更值得關注的是,對物價最為敏感的中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驟然加大,減少消費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低保戶董義霞告訴記者:“去年菜價漲時,馬鈴薯沒漲,經常吃馬鈴薯。今年連馬鈴薯都漲到兩三塊一斤了,還能吃蘿蔔。將來,會不會連蘿蔔也吃不起了呢?”而低保戶王允佳則表示,“只有希望天氣變好後,菜價能降下來。”
不斷上漲的菜價,讓患有糖尿病的長春市民楊樹清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為了節省開支,她連冬儲菜都減半購買了。“蘿蔔、白菜、馬鈴薯”本是東北百姓過冬的主要菜種,價格便宜、儲存方便。然而今年,就連這些冬儲菜也跟著唱起了“高調”。在長春,馬鈴薯每斤在1元到1.3元之間,白菜最貴竟然達到每斤3元,都比去年同期漲了一到兩倍。“花一樣的錢,買一半的菜”成了許多市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伴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過日子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和老人,開始頻繁光顧超市打折區,頭天買3桶食用油、3大包家庭裝的洗衣粉,第二天來兩大袋衛生紙、一袋大米……“什麼打折就買什麼,現在物價都在漲,指不定過幾天還會漲,先囤著再説”。於是,“海豚(囤)族”火了。對此,專家表示,這是民眾在物價上漲的大環境下被迫做出的一種選擇。
發補貼更須提收入
雖然國家發改委要求各地對低收入人群發放臨時價格補貼但各地物價補貼的額度因為經濟發展條件的不同,略有差異。但受訪的城市低保戶對記者稱,物價補貼的額度太少。
“我從廣播裏聽到説要發補貼的消息了!”昨天,當記者聯繫上低保戶張迎春時,她在電話那頭有點激動地説,“開始我還以為是每個月100元,可後來一問説是一次性地發100元,花完這錢以後怎麼辦呢?”
張迎春家住呼家樓附近,是一名肢體殘疾人,愛人是盲人,兩人沒有工作,也沒有孩子,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兩人每個月不到1000元的低保金。張迎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個月1號拿到低保金後,先要買好水、煤氣,交電話費,然後要買好米、面、油、鹽等,“這些基本生活開支一齣去,到每個月七八號,1000元的低保金就只剩下兩三百元錢了,我和愛人就要用這些錢撐到月底。”
因為物價上漲得厲害,張迎春經常騎著小三輪車,和愛人一起到五環外的大黃莊以及四環石佛營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買紙什麼的都是等超市打折做活動時,聽説哪有便宜的,我們就趕緊去,實在是沒轍啊。”“現在物價漲得太厲害了,(補貼)能不能稍微多點啊?”張迎春説。
“雖然補貼額度和範圍比較小,但有總比沒有好。”中國人民大學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説。但他認為,靠發放物價臨時補貼不是治本之策。農産品價格上漲是長期的趨勢,補貼應該形成一個長期的機制,鄭風田表示,從根本上講,還需要改變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如果普通民眾的收入都上去了,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力將提高。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