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高爾夫球傳奇:"桿弟"精神 開啟輝煌歲月(圖)

時間:2010-07-23 08:26   來源:中新網

旅日高爾夫女將涂阿玉獲1983年日本最佳女運動員頭銜

  臺灣高爾夫球場出現過無數傳奇,最近的傳奇是勇奪LPGA四大賽的曾雅妮,最早的傳奇則是在1934年,臺灣第一高手陳清水從淡水搭車到臺北,再轉乘火車到基隆,然後以三、四天時間坐船到日本,一舉在關東職業高球賽勇奪冠軍而震驚東瀛,這場勝利也開啟臺灣高球選手揚威國際的輝煌歲月。 

  呂良煥:當年竹枝當球桿

  1919年前,原本清朝當作兵營與炮臺的山丘,改建為臺灣第一座高球場(老淡水球場)。陳清水、林益三分別在1937、1938年奪得日本公開賽冠軍後,曾是日本職業球員的陳金獅(被譽為臺灣高球之父)將所學傳授給後輩,助臺灣選手從1960年代起稱霸亞洲巡迴賽十年。

  “以前我們早上出去(背球桿)看到他們在球場練球,下午再背一趟,他們還是在練球,每天都是從早練到晚。”今年64歲的高再興與62歲的鄭水旺,都是14歲就到老淡水球場當桿弟,一背就是50年。當年只有駐臺美軍等打得起小白球,兩人歷經赤腳背球桿的艱困時期,估計繞了球場18洞二、三萬次,也見證了呂良煥、謝敏男、涂阿玉等名將年輕時如何苦練成名。

  “當年我只能找根頭扁扁的竹子,削削修修當球桿,剛開始是撿小石頭當球,後來發現還沒熟的小芭樂,曬乾後有點彈性,就拿來當球打。”小時候在老淡水球場附近放牛的呂良煥,先當上桿弟再苦練球技,家境貧苦的他,16歲那年靠著向美軍借到的四支球桿奪得“桿弟杯”比賽冠軍。

  小呂良煥四歲的謝敏男説:“我沒拿過樹枝打球,剛打球是一支球桿四、五個人輪流打,第一套球桿也是從‘桿弟杯’比賽贏來的。那時一個球20元,比一般人一天薪水還多,買不起,只好跳到球場的水池裏撈球。”

  涂阿玉 在日掀起女旋風

  後來呂良煥在1971年勇奪英國公開賽亞軍、法國公開賽冠軍,譽滿全球;謝敏男與前球王尼克勞斯,是至今唯二贏得世界盃職業與業餘冠軍的球員。他們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至於女子選手,涂阿玉、陳麗英、吳明月、黃玥琴等人,則在1980至1990年間席捲日本女子巡迴賽,掀起“臺灣女旋風”。隨著世界潮流演變,近十年已有林玉萍、龔怡萍、盧曉晴、洪沁慧與曾雅妮等人登上美國女子巡迴賽(LPGA)最高殿堂。才20歲的曾雅妮,三年來已贏得LPGA錦標賽、納比斯科錦標賽兩座大滿貫賽冠軍,一度高居世界第二,龔怡萍至今也有四冠紀錄。

  曾雅妮:偷偷掉過多少淚

  但旅外選手在亮麗成績背後,卻都嘗盡酸甜苦辣。如今已在教學開創第二春的曾雅妮説:“我已記不得有幾次為了比賽沒打好、球技無法突破,私下偷偷掉過多少淚。”林玉萍也透露:“我剛到美國時因為看不懂英文功能表,不敢進餐廳,只好連續吃一個月的麥當勞。”

  如今高爾夫已從貴族運動轉化為平民運動,薪水階級也都打得起。小白球在果嶺上進洞看似容易,背後卻沒有奇跡,唯有天份加上努力,才能創造在球場上出人頭地的感動。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