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網球運動往事:從"軟網球聖"到溫網八強(圖)

時間:2010-07-08 13:44   來源:中新網

王思婷把臺灣網球帶向國際職網之林

臺灣黃金女雙詹咏然(左)與莊佳容2009年在海碩國際網球賽中表現精彩

  從日據時期揚威東瀛的“軟網球聖”柳金木,到世界排名曾高居第26的王思婷,再到“黃金女雙”詹咏然、莊佳容獲得大滿貫賽亞軍,以及盧彥勳近日奮勇打進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八強,臺灣網球選手一代接一代在球場上揮出希望,背後卻有著無限辛酸。 

  軟網球聖 柳金木無師自通

  軟式網球大約在1902年至1903年間傳入臺灣,時稱庭球,早期仍屬貴族運動。而無師自通的柳金木曾獲臺灣軟式庭球選手權大會單打四次、雙打五次冠軍,8度參加日本明治神宮大會,球技備受肯定,因而有“軟網球聖”之稱。

  後國民黨政府入臺,黨政軍將領、企業家帶動硬式網球風氣。被軟禁的“少帥”張學良就是網球先驅,他在東北瀋陽時就有自己的網球場,來臺後各住所也都有網球場。

  嘉義竹崎山腳下“將軍的球場”,則孕育出臺灣網球史動人故事。1974年,21歲的張約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臺灣第一位奧運網球教練)用鋤頭在抗日名將薛岳家旁的空地,自己建成了一座網球場。

  將軍球場 造就竹崎傳奇

  “我爸爸是薛岳將軍的參謀,因為將軍看我和他的女兒薛敬仁、侄子薛美林都熱愛網球,所以點頭讓我們蓋球場,還發動工兵連幫忙鋪場地。”張約翰指出,他從竹崎小學六年級孩童挑了7、8位運動資質優異的小朋友來訓練,後來這群小孩中的溫秀專、何秋美隨他北上得到四維企業總裁楊斌彥贊助,竟陸續成為臺灣“球後”。

  “竹崎傳奇”讓外界知道,原來,鄉下女孩打網球也能出頭天,從此開啟小選手勇於踏實逐夢的年代。

  胡娜登臺 掀起女網旋風

  張約翰回憶早期胼手胝足的景象:“當時網球用具都是舶來品,三粒網球就要台幣200元,一支球拍800元,當時一位公務員的月薪頂多1000元,一般人怎麼打得起。”直到經濟起飛,臺灣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網球拍製造地,光男公司自創的“KENNEX”球拍更成為許多國際球星的最愛,“因為網球用具臺灣制更便宜了,球場也多了,這是刺激網球人口劇增的重要因素。”

  1985年,大陸選手胡娜與世界名將莎巴提妮登臺打表演賽,臺灣掀起女網旋風。1987年4月的國際青少年網球賽,球迷擠爆簡陋的臺北市立網球場,只為爭睹華裔小將張君培、張德培(1989年法網冠軍,第一位奪得大滿貫的華人)兄弟檔與13歲神童王思婷的風采。

  一個成功的右手小指韌帶顯微手術,則把臺灣網球帶向國際職網之林。1993年3月,20歲的臺灣球後王思婷在練球時拉斷了右小指韌帶:“我當時很怕網球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很幸運有三位臺大醫師(包括後來擔任“衛生署長”的侯盛茂)以顯微手術治好了我。”

  休養3個多月後,王思婷在香港公開賽拿下後冠,這是臺灣第一座女子職網WTA冠軍。那一年,王思婷的世界排名衝上26(目前仍是臺灣紀錄),因為有她的成功典範,臺灣球員陸續勇闖世界職網,盧彥勳、王宇佐擠身男單前100名,詹咏然、莊佳容攜手拿下澳網、美網女雙亞軍,張凱貞則在2009年拍下球後沙芬娜。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