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組圖:揭秘臺灣十大自製武器

時間:2010-10-18 15:10   來源:華夏經緯網

資料圖

  歷經10多年的研發,臺海軍“光華六號”導彈快艇18日舉行第一個中隊成軍典禮,臺軍及輿論對這種“可有效執行制海任務”的自製武器頗為自得。

  事實上,在處心積慮對外軍購的同時,臺當局長期以來並沒有放棄“自主軍工”的努力,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較有代表性的臺灣自製武器。

  IDF“經國號”戰鬥機

  説到“自主軍工”,就不能不提臺灣軍工人士最為得意的IDF“經國號”戰機。

  這款定位為“自製防禦”的戰機從1983年開始研發,氣動和機身設計較為先進,1989年首飛成功。1994年進入批量生産階段,最初生産量定為250架,計劃持續生産五年。但後來臺方獲得了更先進的F-16A/B和幻影2000-5,IDF的訂單隨之減為130架,目前已全部生産完畢,配備于臺中清泉崗的第3聯隊和臺南的第1聯隊,是臺空軍三大主力戰機之一。

“成功”級導彈護衛艦

  “成功”級艦是倣美國“perry(佩裏)”級建造的導彈護衛艦。船體由高雄的“中國造船公司”興建,戰鬥系統由臺灣“中科院”負責。

  “成功”級艦全長138.1米,滿載排水量4150噸,單軸推進最高航速29節,可續航4500里,具有反艦、防空及反潛綜合作戰能力。武器系統包括1套“標準1”導彈發射器,2組四聯裝“雄風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成功”級從第8艘“田單”號起正式改為防空型。

“雲豹”裝甲車

  “雲豹”裝甲車戰鬥全重約22噸,車長約7.2米,車寬約2.7米,乘員3人,載員6人。主要武器是1門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鏈式機關炮,包括用來打擊輕型裝甲目標的脫殼穿甲彈和用來殺傷人員及非裝甲目標的燃燒榴彈。

  “雲豹”最大速度10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8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1度,越壕寬2米,過垂直墻高0.7米。缺陷主要在於轉向半徑在10米以上和不具備水上機動能力。

資料圖

  “雄風”反艦導彈

  “雄風”系列反艦導彈是臺灣海軍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裝備于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由“中山科學研究院”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研製,共分I/II/III型。2001年,首次實戰試射了“雄風III”型導彈。這種最新導彈可以實施較遠距離的對陸打擊 (據稱射程達500千米或更遠),可以超音速攻擊對方的水面艦艇,且機動性較好,隱蔽性較佳,性能頗為出色。

資料圖

  “天弓”防空導彈

  1975年,臺灣“中科院”以霍克導彈彈體為基礎,改造出了一款新的防空導彈,此後經過美國轉讓“愛國者”技術,逐漸研發出“天弓”系列防空導彈系統。

  2007年,臺軍在 “雙十慶典”上首次展示了耗資近200億元新台幣的“天弓3”型導彈。該型導彈配備相控陣雷達,具備反飛機、反彈道導彈、反巡航導彈能力,可以同時接戰9個目標。臺軍買來“愛國者3”導彈鎮守臺灣地區西部,再把“天弓3”部署到東部和外島地區,構成所謂的“完美防空網路”。

資料圖

  “天劍”系列空空導彈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協助下,臺“中科院”開始研製空對空導彈,後被命名為“天劍I型”空空導彈。“天劍II”型空空導彈是臺灣在AIM-7M“麻雀”中距空導彈的基礎上加上美國的技術支援研製出的一種代空空導彈,1988年首次公開,1989年試射,1991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産,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裝備部隊,主要作為臺灣自製的IDF戰鬥機的配套武器。導彈全長3.6米,發射重量為183公斤,配有30公斤的高爆片彈頭,採用了主動近炸引信和觸發引信,殺傷力較強。有效射程70公里,採用主動雷達導引,有效探測為30公里。

資料圖

  T75機槍等輕武器

  臺灣研製的 T755.56mm班用機槍1981年通過定型試驗,1987開始投産,並陸續裝備臺陸軍部隊,1997年裝備臺海軍陸戰隊。該槍是以比利時Minimi通用機槍為藍本研製的,目前是軍方班級單位制式裝備,射程800m,射速600~900發/分。該槍裝有氖發光點,用於夜間瞄準射擊。

  在性能驗收試驗中,該槍對空射擊命中率超過陸軍提出的設計要求。在淋雨、海水、泥漿試驗中,連續射擊600發無故障。該槍配備的穿甲彈對800米遠的物體及車輛仍具有殺傷及破壞能力。為適應未來的戰術任務,T75機槍還可配裝夜視儀、光學瞄準鏡等,具有全天候的作戰能力及在狹小空間戰鬥的能力。

資料圖

  “光華”系列導彈快艇

  臺海軍經過3年研發,投資4億余元新台幣,在2003年完成第一艘 “光華六號”原型船。由臺船公司研製的“光華六號”將取代海軍現有的“海鷗”級導彈快艇,計劃生産30艘,排水量171噸,艇上配有四枚“雄風Ⅱ”導彈,以及一門20機炮和兩挺輕機槍,主要動力為三套柴油主機,最高速可達33海裏。船體有特殊塗料,可降低被雷達偵測機會。臺船公司日前已經將第11、12艘艇交給海軍,後續還將繼續生産18艘,預計在2011年底完成生産。

資料圖

  “中翔”系列無人機

  臺軍方長期以來一直對無人機抱有濃厚興趣,1995年,臺灣“中科院”完成了第一架自製無人機 “茶隼”,可遠距離遙控或自動飛行,實時傳送影像,主要用於執行偵察任務,但是沒有裝備部隊。

  1996年,臺軍啟動“中翔Ⅰ”無人機計劃,旨在開發大型無人機,1998年 “天隼Ⅱ”無人機首度試飛成功。該機滯空時間8小時,巡航時速130千米,載重30千克,可廣泛應用於實時戰場監控等軍事任務。此後“中翔Ⅲ號”樣機據稱也研發成功,但細節不詳。

資料圖

  “雷霆”2000自行火箭炮

  “雷霆”2000自行火箭炮于1994年底完成設計,1997年首次對外公開展出,其單價只有美國M270多管火箭炮的25%,據稱是“最適合臺灣陸軍使用的反登陸武器”。

  “雷霆”2000的發射速度為1發/2秒,比美國M270要快,發射車進入發射陣地後可在1~2分鐘內將火箭彈射完,火箭彈彈箱的再裝填或更換能在10分鐘內完成。“雷霆”2000以連為基本作戰單位,每個連裝備9輛發射車、3輛射擊指揮車和1輛指揮控制車。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