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白手起家”的夢想不再?根據臺灣官方最新公佈資料,2011年就業者從業身分,受雇者的比率比起10年前增加5至6個百分點,老闆身分的僱主與自營作業者比率最多減少近5個百分點,某種程度反映臺灣社會昔日白手起家的創業條件正在做結構性改變。專家表示,這類問題主要是産業發展成熟,難覓新類型事業缺口,但臺灣填鴨式的教育、土地與人力成本墊高、産業走向規模經濟,也難辭其咎。
臺“勞委會”9月公佈的性別勞動統計中,發現不論男女,2011年的受雇者都比10年前增加,男性從68.38%增加到74.63%,女性從76.49%增加到81.79%。相對的,就業身分為僱主和自營作業者的比率往下走,衰退以男性自營作業者最高,達4.78%。
經濟變遷 小店、小工廠生存不易
104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創業者比例衰退與經濟發展有關。他説,50後、60後在當年百業蕭條的年代,只要肯努力,開街邊小店或成立小工廠,就有機會變老闆。但隨著島內産業成熟,服務業走向連鎖型的規模經濟,以及土地與人力成本提高,都讓創業變得不如以往容易。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9月也在其部落格中以“草莓族,或被犧牲的一代?——臺灣的案例”撰文,犀利點出30年來的産業擴張、並購,“使得利潤和控制權迅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使得年輕人失去了往上流動的管道,成為永遠的奴工。”
圓創業夢 8成結束營業收場
另外,求職網站上周公佈的“上班族創業調查”,發現上班族創業夢幾乎人人有,但僅1成8落實,更有近8成以結束營業收場,主要是財務不足,像店面租金太高就是其中一個問題。
晉麗明還説,臺灣填鴨式教育,著重升學,連補習教育業都可上市,教出守成、按部就班的人力大軍,也削弱青年承擔高風險創業的動機。
不過,臺灣大學教授李碧涵表示,受雇者增加和跨國、大型企業落腳臺灣有關,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她説,僅管“白手起家”的傳奇不再,但隨著店面成本與人事成本揚升,數字設計、網購或開發應用程式(App),成為青年創業的新興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