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卻是美國人的!”上海交大副校長的幽默,倒是一語道破中國人創新競爭的隱憂。
創業與創新競賽的風潮,近年已經在大陸高校蔓延,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大陸最早引進創業競賽的鼻祖,早在1999年已經開始舉辦創業競賽,迄今曆經12屆不曾間斷,“挑戰杯”堪稱交大人傳統中規模最大的賽事,其創業競賽的模式更為全中國創業競賽的標桿,甚至是往下在高中紮根,漸漸也吹起創新創業的號角。
上海交大吹號角
負責承辦上海交大一系列競賽的朋友,自信地告訴筆者,“上海”和“交大”的務實結合,是他們能夠引領趨勢的標桿。傳統上,上海便是比較能夠引入新觀念的十里洋場。而交通大學早在大陸加入WTO之前,已經嗅到歐美流行的創業熱潮,組建創業學院,目的不僅是引領創新的風潮,更重要的是培養交大人能夠展現創新意識、激發創意思維、提高創造能力、培養創業精神的舞臺。
上海人的豪氣幹雲,倒也反映一個事實: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牢不可破的世界已經漸漸被抹平,80後的年輕人,註定是“先甘後苦”的世代,日後具備的競爭力,恐怕將不同於以往,環境帶來高度的競爭,卻蘊含無窮發展的機會,沒有創新與創業的心理準備,恐怕會被淘汰。
大陸青年有拼勁
從兩岸青年的創業競賽的觀察中,一位清華大學博士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發人深思的見解:臺灣青年的創業企劃案內容完整性相當高,其創意程度又深具優勢,除非有9成以上的把握,臺灣青年才會付諸行動;反觀大陸青年,只要有5成以上把握,先做了再説的執行力,值得想法無限的臺灣青年借鑒。
換言之,臺灣的創新與創業教育習慣於 “紙上談兵”;大陸的創業教育的投入發展較晚,但市場基數廣,相關企業輔導資源多,最重要的是大陸青年有拼勁。臺灣青年的創意最後淪落到大陸青年發揚光大,未來恐怕是趨勢。
早個幾年,筆者對騰訊的QQ系統深感厭惡,但為了聯繫大陸朋友,也偶爾用之;這一兩年,QQ系統因確實進步甚多,早已穩坐大陸市場的龍頭,筆者也不得不低頭。
微型創業成趨勢
創新與創業也未必是頂端技術與高額資金的代名詞,林百里先生開玩笑地表示後悔念臺大電機,因為他發現這30年來利潤最高的産業是 “飲料業”,而非“電腦硬體”。
在大陸,一個大學畢業生兼職在“淘寶網”上開店,一個月多掙4000多元人民幣,“微型創業”的趨勢使大陸年輕人也開始趨之若鶩,“實事求是”便成為大陸創業人才口中的 “聖經”。筆者倒是認為“功夫熊貓”的例子,正好説明大陸在“應用創新”的劣勢,但大陸的青年創業者最接近市場,對市場敏銳的激烈“創業競爭”擂臺,是對臺灣青年永遠安逸在“創新競賽”的迎頭痛擊。(海峽導報;作者 林士清 高雄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