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馬敘倫談蔣百里:教唆唐生智反蔣 獻特務制度自保

時間:2010-12-09 09:39   來源:鳳凰網歷史

  核心提示:其寵遇如此,以百里忠於己也。然鷙忱頗薄百里,謂其性易變,不可恃。百里擅戰術,雖不將兵,而同學弟子遍軍中,蔣介石、唐生智皆出其門。介石初不之重,生智以湖南反介石,百里實唆之,以是為介石所幽。

蔣百里

  本文摘自:《石屋續瀋》,作者:馬敘倫,出版:山西古籍出版社

  蔣百里之自殺與被幽

  蔣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寧人,蔣固海寧大家也。百里儀貌失麗,姿地聰敏。清光緒戊戌,浙江始有新式教育機構,百里肄業于杭州求是書院,為監院陳仲恕丈所賞。未畢業,赴日本學陸軍,因娶日女為婦。

  辛亥,浙江光復。元年,其同學蔣尊簋任浙軍都督,以陳儀為軍政司長,百里為總參議輔之。二蔣,吾浙少年軍人之翹楚也。然尊簋旋去浙,百里亦行。仲恕丈任總統府秘書,薦百里于袁世凱,世凱賞之,使長保定軍官學校。吾友徐鷙忱朔,亦學于日本,治炮術,辛亥,隸徐紹楨部為標統,紹楨反正,鷙忱以所部與鐵良戰于金陵紫金山,僅以身免。

  百里因招使教于軍校。鷙忱語余:“軍校學生有謀反袁世凱者,百里大懼,一日,召學生致訓,學生多不為動,百里益懼,遂以所佩手槍自戕,不殊。”仲恕丈告余曰:“世凱于午夜得軍校電話報告百里自戕,立召陸軍總長段祺瑞,使偕總統府醫官即時赴保治其疾,且語以專車已備。”

  其寵遇如此,以百里忠於己也。然鷙忱頗薄百里,謂其性易變,不可恃。百里擅戰術,雖不將兵,而同學弟子遍軍中,蔣介石、唐生智皆出其門。介石初不之重,生智以湖南反介石,百里實唆之,以是為介石所幽。

  百里故嘗遊德國,悉希特勒之所為,及被釋,遂以所謂政治警察之計劃獻于介石,乃得信。此余聞之百里之所親者。余與百里同事浙軍都督府,其從子復璁又及余門,然余與百里無往還。

  相關閱讀:馬敘倫其人 作者:文尚 原載于《光明日報》

  馬敘倫(1885—1970)現代著名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馬敘倫,字彝初(又作夷初),號石翁、寒香,晚年號石屋老人,浙江杭縣(今余杭)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大共和報》主筆、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

  馬敘倫在我國傳統語言的文字、音韻、訓詁各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對文字學的研究貢獻卓著。民國以來,馬敘倫博考金甲文,吸取近六十年來近人研究的成果,撰著《説文解字六書疏證》。該書寫作始於1911年,1928年完成,出版于1957年,數十年間三易其稿。該書體例獨特,內容宏富,依據六書分析《説文解字》文字,各歸其類,聯繫古音,明其音轉;研究轉注甚精闢,對於假借,亦多歸納。其最大的功績是糾正了《説文》根據小篆形體,解釋形義的謬誤。就《説文》學來説,這是一個總結性的成果。《説文解字研究法》是馬敘倫寫《疏證》的預備材料。該書介紹了《説文解字》的古本、字數、部首次第,以及説文象形之文、指事之文、會意之義、形聲之字、轉注之字、假借之字,説文重文、聲韻、讀音,説文以同音假借字説解,以方言為説解,引經文以説字,引群字以説字,引通説為説解等,並指出説文部首誤分誤合、説解二義混合、兩字説解互訛、屬字之誤等問題。

  《中國文字之原流與研究方法之新傾向》是從中國文字構造方法的六書,去研究中國文字之發展和演變的。馬敘倫認為,我們中國的文字是從圖語變來的,我們所用的字,並非出於一個人造的。造字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精通小學的。他舉出很多實例,説明在圖語時代這些本是圖語,後來取了它們造成的文字,便成了指事、會意的字,而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六個名詞,是後來研究文字的人們發現了它們相當的規則追加的。在研究方法上,他批評了過去和近代的文字學家的研究缺點,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並借助於社會學、人類學的幫助。在運用材料方面,不限于《説文》,也不限于金甲文,世界的象形文字也應是參考的重要資料,實物也是重要的佐證。他衝破清人為通“經學”才研究文字的桎梏,把文字本身做為研究的對象,積極地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必須了解中國文字》一文,舉了許多例子,批評了近代考古學家對於文字認識上的錯誤,提出從中國文字的結構去發現中國古代社會的痕跡,以便探索中國古代社會史的研究方法。他自己就從研究文字去考證了官吏的由來以及社會和邦國家族的意義。

  馬敘倫平素對古籍研究興趣亦濃。著有《老子詁》、《莊子義證》、《莊子天下篇述義》等。《老子詁》是一部以校勘為主的書,引用的資料相當豐富,以清畢沅經訓堂刊唐傅奕校定本為底本,吸收了前人的許多校勘成果,採用許多重要版本進行校勘,徵引類書及其他各書中《老子》的引文進行比較,也作為自己的判斷。《莊子義證》有三十卷,附錄二卷,校補一卷。此書的寫作前後達十年之久,他吸收前賢成果,悉心為之考證。這兩部著作在國內、國際學術界受到重視。《莊子天下篇述義》除闡發原著的意義,也兼及文字的註釋。在述義、註釋方面,作者列舉自漢以來各家的意見,加以考訂和研究,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於天下篇是否莊子的作品的問題,他認為天下篇是作一時代的學術的結論。這非莊子不能為,它與莊子內七篇條理一貫,都是莊子的作品。另外,根據莊子本文,考證了“在我國商代印度已與今新疆之於闐、莎車有交通,而新疆之東與甘肅接壤,則佛法在週末自有傳入刪丹、張掖之可能……莊子記及此事,而其書述義大抵與佛法相同”,提出了莊子哲學是受印度佛教影響的意見。

  解放後,馬敘倫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長,並積極從事文字改革的工作。1951年政務院下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馬敘倫任主任委員。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國務院任命他為該會委員。他先後發表了《文字必須改革》、《文改筆談》等文章,主張漢字必須改革,必須簡化,必須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百里故嘗遊德國,悉希特勒之所為,及被釋,遂以所謂政治警察之計劃獻于介石,乃得信。此余聞之百里之所親者。余與百里同事浙軍都督府,其從子復璁又及余門,然余與百里無往還。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