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孫中山造反一次花多少錢

時間:2010-12-06 07:34   來源:看歷史

  核心提示:然而,4月的廣州起義,錢花得卻非常多。所需資金,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其中英屬東印度(即今天的馬來西亞),捐了5萬;荷屬東印度(印尼)5萬,暹羅(緬甸)和安南(越南)各3萬,剩下的1萬大概來自美國。其中買槍械差不多花了6、7萬,其餘的用來招募人員,收買軍隊,再加上各項雜費開支,一共的花費,超過了預算4萬,前後共計耗費了17萬多元。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差不多是新軍一個軍兩師一月的軍餉了。廣州起義,拉沒有革命覺悟的軍隊,要收買。動員各地有革命覺悟的“先鋒”,每個人的行旅、住店都得安排,每人的裝備,得花錢買,動員的越多,花費就越多,按人頭撥款。後來看革命黨人的賬目,每人帳下多少人,發多少錢,一清二楚。

 

本文摘自《看歷史》2010年11月刊,作者:張鳴,原題:《造反要花多少錢?》

  幹事就需要花錢,這是經濟學的常識。但是,過去人們一向認為,做土匪打劫是沒本的買賣,只是風險大點,一旦失手,小命就丟了。再往前走一步,造反似乎也不需要錢,拉起隊伍來,搶政權就是。搶得到就一本萬利,搶不到,大家沒飯吃,一哄而散。所以,像陳勝吳廣幹的事兒,一般也被視為沒本的買賣。

  孫中山的革命黨,卻不能像洪秀全那樣,先打出旗號,再攻城拔寨,擄掠資財。他們的起義,有點像做生意,先籌集了本錢,買槍械,花錢偷運回來,還要花錢收買參加人員,從幫會到新軍甚至防營,連起義骨幹的活動經費,從交通住宿到吃飯的錢,都得事先準備好。好些革命黨人比如孫中山,原本就是職業革命家,自己就要靠捐款養活,一會兒錢松,一會兒錢緊的。籌集一大筆造反經費,實在不容易。但凡黨徒有産業的,多半保不住。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就因為支援弟弟革命破了家。而另一個革命富翁張靜江,據説,他跟孫中山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1萬,2萬,3萬,4萬,5萬。而孫中山動輒給他發一個C或者E,讓他窮于應付。不過,革命黨最大的財源,還是南洋。畢竟,革命黨拉捐款,只能靠海外華人,而華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東南亞,歐洲和美國,要排在第二位。而同盟會中人,在海外資源最多,籌款能力最強的,還是孫中山。只有孫中山在海外華人中最有人脈。需要提一句的是,當年的捐款,不盡出於海外華人的革命覺悟。好些捐款,實際上是華人對革命的一點對賭投資。革命黨人在拉捐助的時候,往往會許諾給捐款人一些革命成功後的官銜。當然,這些官銜,在革命成功後,絕大多數都沒有可能兌現。

  凡是涉及錢財,就難免有糾葛。口直心快的章太炎,因民報經費跟孫中山撕破臉皮大鬧,背後實際上是部分來自東南和中部同盟會成員對孫中山長期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把資金過多的投向孫中山的家鄉兩廣一帶,明顯是出於地域的偏心。但是,考慮到資金的來源,孫中山大概也只能這樣選擇,畢竟,南洋的華人華僑,多半來自兩廣。如果能在廣東佔一塊地方,也便於爭取海外的援助。在孫中山眼裏,像武漢這種四戰之地,尤其是不能考慮的。所以,同盟會在章太炎事件之後,實際上處於部分的分裂狀態。部分原光復會的成員,在東南地帶自行其是。而來自中部的前華興會成員,也自己做自己的。當然,他們就沒法指望孫中山的籌款接濟了。

  1911年(辛亥年),革命黨人策動了兩次他們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起義。一次是4月的廣州起義,一次就是10月的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場沒錢的革命,起義前,當地的革命黨人為了弄錢,什麼招都想過試。最後弄到手的,還就是自己同志劉公藉口捐官,從家裏騙出來的5000元(原本是5000兩銀子,他的同志給他剩了一點),用這些錢從上海買了些手槍和子彈,在漢口租界設立了據點,買了好些旗幟,還刻了起義後的都督印。這些錢還剩多少,我不清楚,但真到了起義當口,由於據點暴露,手槍和旗幟並大印甚至沒花完的錢,都丟給了清軍。唯一起了作用的,就是從外面買來的少許子彈。這些子彈,在據點暴露前就偷偷帶進了軍營,由於新軍子彈被控制,這點子彈最後在起義時,派了大用場。但是,起義者真正用來攻打總督府和其他據點的武器彈藥,還都來自於楚望臺軍火庫。可以説,即使劉公的5000元,也沒有多少派了用場。基本上,武昌起義就是一場窮革命,沒花錢的革命。可佔了武漢之後,藩庫裏卻有四千萬元左右的銀子。

  然而,4月的廣州起義,錢花得卻非常多。所需資金,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其中英屬東印度(即今天的馬來西亞),捐了5萬;荷屬東印度(印尼)5萬,暹羅(緬甸)和安南(越南)各3萬,剩下的1萬大概來自美國。其中買槍械差不多花了6、7萬,其餘的用來招募人員,收買軍隊,再加上各項雜費開支,一共的花費,超過了預算4萬,前後共計耗費了17萬多元。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差不多是新軍一個軍兩師一月的軍餉了。廣州起義,拉沒有革命覺悟的軍隊,要收買。動員各地有革命覺悟的“先鋒”,每個人的行旅、住店都得安排,每人的裝備,得花錢買,動員的越多,花費就越多,按人頭撥款。後來看革命黨人的賬目,每人帳下多少人,發多少錢,一清二楚。而在武昌起義中,士兵住的是軍營,吃的是軍糧,手裏的傢夥,是朝廷給的,只是不發子彈,需要從外面弄點。甚至連起義,最後都是自發的,領頭人都沒有一個,更不需要管領頭人要錢。可是,我們知道,花了這麼多錢(幾乎耗盡了革命黨的籌款能力)的廣州起義,最後卻一敗塗地。好心人收了72具屍體,其實死的革命烈士,不止72位,錢,當然都打水漂了。

  看來,造反能否成功,關鍵在形勢,不在錢多錢少,形勢比人強嘛。如果沒有皇族內閣和朝廷收回路礦權的東風,武昌的革命,也未必能成功。自武昌起義之後,窮革命的模式開始複製,各地的起義,基本上都是沒本的買賣,而且大多都獲利甚豐。清朝新政其間各地攢了點銀子,都留給革命黨人花了。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