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老記者憶述“金門協議”簽署前兩岸民間接觸

時間:2010-09-19 13:19   來源:廈門日報 

武陽濱

送返國民黨士兵許志淞

  實際上,在“金門協議”簽署之前,兩岸民間已經有了多次試探性的接觸。《廈門日報》的記者武陽濱在上世紀80年代就從事涉臺報道,見證了兩岸關係“堅冰”逐漸消融的一幕幕。

1983年:

送國民黨軍官屍體回臺

兩岸人員“點煙、遞茶”間談妥

  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遣返事件,發生在臺灣開放島內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以前的1983年。

  當年6月,一架載有47名官兵和家眷的國民黨軍用運輸機,墜落金門料羅灣海域。兩天后,泉州漁民打撈起一具國民黨軍官的屍體。“我在做其他採訪時知道要送回屍體這件事,但是當時不能公開報道。”武陽濱回憶,被打撈上來的是國民黨空軍的一名上尉,根據身上的證件,知道他叫陳大維。“我們這邊要把他送回去,可是兩岸什麼都不通怎麼辦?就通過大喇叭向對岸喊話。”

  當年6月11日起,福建沿海所有與金門沿海相望的廣播站都開始播送一條資訊“希望兩岸就國民黨空軍軍官陳大維屍體交接一事進行晤談”,大陸方面決定了晤談的時間、地點,通過廣播告知後,第二天上午就到約定海域等待臺灣方面的回應。下午4點多,臺灣方面代表搭乘一條漁船前來商談,兩邊人員“在點煙、遞茶之間”敲定了翌日交接屍體的時間、地點。

  “這是自1949年以來,雙方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第一次民間接觸。”武陽濱説,多年以後中央電視臺的兩岸關係欄目曾回顧此事,有一個鏡頭是:岸邊一個高倍望遠鏡一直跟蹤著去交接的船隻。

1988年:

送返失足落海的國民黨士兵

兩岸人員親切握手互換禮物

  臺灣開放探親後的1988年,一名失足落海的國民黨士兵的送返,促成了兩岸紅十字組織的第一次公開會面和握手。武陽濱全程參與報道那一次的人員遣返交接,20多年後,他仍清晰地記得當年遣返過程的很多細節。

  “我還記得那個士兵的模樣,他叫許志淞。”捧著發黃的剪報本,武陽濱靜靜回憶,“我們這邊還專門召集參與報道的記者開了幾次會,交代注意事項,以及採訪中不能涉及的敏感問題。當天上午8點半出發,我6點多就出門到第一碼頭等了。交接地點在浯嶼與二擔之間的海面上,廈門市紅十字會考慮到了幾乎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僅為許志淞安排了隨行醫生,甚至船都準備了三條,一條載人,一條隨行,一條在岸上待命。我在船上和許志淞聊天,拍了很多他在船上活動的照片,比如吃蜜餞。金門過來交接的是一條‘協和’號漁船,我們船上一個小夥子眼尖,遠遠就看到他們過來,叫著‘來了,來了’,猛向對方揮手。交接手續是在我們的船上辦的,臨時搭了一張桌子,進行簡單的交接簽字儀式。雙方親切地握手,還互相交換禮物。”

  此前,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都是通過第三方聯繫,此次“海上第一次握手”是雙方首次公開的面對面接觸。武陽濱記得臺灣紅十字組織代表徐祖安從小船跳到“廈漁301”大船上的場景,他為此寫了一篇特寫《臺灣代表輕輕一跳,跨越兩岸30年鴻溝》,可惜當年沒有發表,因為大家認為“這麼一跳就跨越鴻溝,時機還不夠”。

  此後不到兩年,“金門協議”簽署,為兩岸人員遣返鋪就了一條公開、便利的道路。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