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胡適堅拒蔣介石“學術政治化”命令

時間:2010-07-05 10:37   來源:環球網

  胡適的遺産,除了幾大箱書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就是僅剩的135美元。  

  胡適1949年4月前往美國。67歲時,他不想再飄零海外,于1958年4月到臺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蔣介石要胡適把“中央研究院”辦成“反共抗俄”的陣地。對此,胡適作出回應:“我個人認為,我們學術界做的工作還是在學術上,我們要提倡學術。”暗指不走蔣介石指定的政治之路。胡適不願意政治主宰學術,把眾多院士捆綁在國民黨的政治戰車上,表現了他作為最高學術機構一院之長的學術良心。

  胡適不僅自己在學術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做學術領導工作方面,也顯出很高的才能。他痛感人才流失嚴重:出去深造的學生中,95%不願回來服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胡適制定多項措施,其中有撥專款、設立“研究補助費”、所有研究機構的學術刊物經費由政府承擔等。他在海內外積極蒐羅各種人才,併為年輕一代新任院士耗盡心血。從經費申請至會務安排,事無大小,他都要親自過問。他最大的心願是把“中央研究院”辦成像普林斯頓研究院那樣有國際聲望的學術機構。

  胡適於1962年2月24日主持院士會議時突然發病去世。他的墓地設在“中央研究院”附近的草木蔥綠的山坡上。墓碑上刻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之墓”,為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書寫。

  胡適“戴博士帽,結舊式婚”,與一個文化水準不高、整天泡在麻將裏的舊式女子結婚,生活習慣難免南轅北轍。他曾打趣説現今男子的“四得”:“太太化粧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這裡無疑包含有胡適自己的人生體驗。

  胡適去世後,除遺下幾大箱書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外,留下的遺産只有135美元。胡適死不瞑目的是晚年未能回故鄉安徽績溪,不能重遊大陸山河,以致生前看到臺灣的自然景觀,就會與人談起故鄉的景色,每逢臺灣過端午、中秋,也會談起大陸的人情風俗。為了彌補生前未回大陸的遺憾,他在遺囑中説將自己留存在大陸的102箱書籍全部捐贈給他灑過多年辛勤汗水、也使他一舉成名的北京大學。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