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港臺的流行文化旋即席捲神州,使得國民黨對大陸廣播又有了新的內容,即大量播放流行音樂。最早播出的是鄧麗君的歌曲,因為它是大陸聽眾最早認識和欣賞的臺灣歌手。現在的人其實已經忘了,諸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和《甜蜜蜜》最早均是“自由中國之聲”往大陸播送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鄧麗君的歌深受大陸聽眾的喜愛,她還因此獲得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戰部”頒發的獎狀。
冷戰期間,蔣介石為了執行“反攻大陸”的政策,不僅時而在大陸沿海興兵,對大陸的“心戰”攻勢更是日常工作,其中開展最多的就是對大陸的廣播與空飄作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兩岸武裝衝突大抵平息,不過國民黨對大陸的宣傳工作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之下,愈演愈烈。
就空飄作業而言,早年國民黨由大陸沿海島嶼戰敗時,即曾一路撤退、一路飄氣球到大陸,不過當時屬於戰敗狀況,物力匱乏,所以氣球較小,最多只能順風由一個島嶼飄到另一個島嶼,許多氣球飄到海上時即因無法承受氣壓而碎落海中。後來國民黨逐漸在臺灣站穩了腳步,隨著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的改善,從金門空飄大陸的氣球也越做越大,而且向大陸施放氣球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儀式,譬如有外國“使節”或訪客參訪金門時,金門防衛司令部都要安排他們親手施放空飄氣球到大陸,作為某種“娛賓”項目。當這些外賓得知經自己的手放出的氣球能飄至中國內陸時,興奮莫名,彷彿在重溫童年時手拿氣球的欣悅。1962年,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金門時,也曾拿著空飄氣球留影。杜勒斯以提出“和平演變”理論為世人所知,因此他拿著空飄氣球的照片,似乎也巧妙地應合了他的主張。至於空飄氣球到底攜帶了什麼東西進入了大陸,一般而言,氣球攜帶最多的是國民黨的旗幟標語和傳單,標語和傳單的內容多是宣傳“反共”,或表現國民黨在臺灣的建設工作,或是對大陸時局的評論。在大陸“三年困難”時期,國民黨一方面高喊“反攻大陸”,同時也經常空飄一些食米到大陸,以配合“心戰宣傳”。由於承載的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巨型氣球也就在那時應運而生。最大的氣球有一層樓高,升空以後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有時候也造成一些國際新聞,譬如有些國際航空器駕駛員所目睹的“不明飛行物”,後來證實有些便是國民黨由金門飄送的氣球。還有一次,以色列國家通訊社甚至發佈新聞,聲稱發現由亞洲飄來的政治宣傳氣球。
除了空飄作業之外,廣播也是國民黨對大陸宣傳的重要工具。主要的電臺有金門前線電臺、“中央電臺”和中國廣播公司的“自由中國之聲”。早年金門前線廣播本質上為“對敵喊話”,播報員均為由大陸來臺的專業播音員,發音字正腔圓,乍聽之下幾乎分不出是臺灣電臺或是大陸電臺。至於“中央廣播電臺”則具有最強的發射功率,電波可以覆蓋整個大陸。冷戰期間,大陸方面所稱的“收聽敵臺廣播”,指的多是“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其播音員亦模倣大陸電臺的腔調,據説是為方便大陸聽眾偷聽,以逃避瞬間的偵查。至於廣播的內容,則包羅萬象,從時事講評、宣讀國民黨當局的文告、到社會新聞等等均有。內容不外是攻擊共産黨和美化國民黨。以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文革”為例,蔣介石即發表一“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稱:“……大家知道,凡是一個民族之存亡消長,全視其傳統文化之優劣文野而定。如其優秀文化,一旦毀滅,則民族精神,隨之喪失,而整個民族,亦等於名存實亡!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綿延不絕,永恒保持,並隨其時代而進步,所以他能發揚光大,歷久彌新!”諸如蔣介石的這種文告,“中央廣播電臺”一般都對大陸全文廣播,由於蔣介石講話有濃厚的寧波口音,一般人聽不太懂,所以通常不會播出原聲,而是由播音員以標準普通話播出。在那個年代,國共兩方面透過廣播的“爭吵”實際上也是兩岸惟一的“對話”形式,是國共內戰的某種延續。
1980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港臺的流行文化旋即席捲神州,使得國民黨對大陸廣播又有了新的內容,即大量播放流行音樂。最早播出的是鄧麗君的歌曲,因為它是大陸聽眾最早認識和欣賞的臺灣歌手。現在的人其實已經忘了,諸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和《甜蜜蜜》最早均是“自由中國之聲”往大陸播送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鄧麗君的歌深受大陸聽眾的喜愛,她還因此獲得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戰部”頒發的獎狀。
臺灣對大陸的空飄與廣播,從一開始即為國民黨當局政治作戰的一環,其言辭話語儘管當時聽來難免刺耳,而在臺獨氣焰在島內日益猖獗的今天,再看那些充滿強烈中華民族意識的文宣品,竟有了幾分莫名的親切感,它們已成了兩岸關係半世紀演變過程中的某種珍貴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