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林岡,原名林雙盼,是臺灣籍愛國將領林祖密將軍的女兒,是被海峽兩岸史學界公認為臺灣20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第一家族—霧峰林家的後代。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臺灣一踏上祖國的土地就投入到抗日戰爭的硝煙中,開始了她從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到革命戰士的美麗人生。
鼓浪嶼:父親為她種下抗日的種籽
1918年,我母親出生在廈門鼓浪嶼三丘田林公館。那時,不甘心在臺灣當亡國奴的外祖父林祖密,不顧日本人的利誘和阻撓,變賣了家裏在臺灣的大部分財産,攜家眷回到廈門,並向民國政府申請撤銷了日本國籍,獲准成為正式恢復中國國籍的第一位臺灣人。
當孫中山先生派人前來聯絡外祖父林祖密時,他義無返顧地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並慷慨解囊、出銀組建了國民革命閩南軍,由孫中山任命為閩南軍司令,是國民革命軍中第一位臺灣籍將軍。
鼓浪嶼林公館,作為外祖父從事國民革命活動的基地達20多年之久。在黃埔軍校建立之前,這裡就是國民革命軍的訓練營地。我母親出生後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革命朝氣同時又是危險重重、鬥爭不斷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漸漸造就了她開放、果敢的性格。年幼的她對父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父親常常告誡孩子們説:有國才有臺,愛臺先愛國!林家祖祖輩輩都是中國人,都是流血犧牲抗擊外辱的英雄,決不能做小日本的亡國奴!父親在她心中種下了抗日的種籽。
1925年,年僅48歲的林祖密將軍遭反動軍閥陳炯明部下李厚基殺害。外祖父犧牲後,迫於生活,外祖母只得帶著孩子們回到臺灣霧峰老家。回到霧峰,就像進了大觀園。曾祖母楊水萍是一品誥命夫人,儘管她對失去父親的孫兒、孫女們十分疼愛,但在鼓浪嶼接受過開放式教育的母親對封建大家庭的束縛十分不習慣。看到姑姑、姐姐們一個個被迫嫁人,又一個個憂鬱而終,年幼的她産生了要離開這個家的念頭。如果説在鼓浪嶼受到父親抗日思想的影響,那麼在臺灣,母親則切切實實地親身體會到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做亡國奴的屈辱感受。一方面憎恨日本人的統治,一方面不滿舊家庭的封建束縛,她一次次下決心要離開臺灣,投入祖國懷抱。1936年秋天,母親滿18歲,她再也不願意等下去了。於是她們姐妹四人商定了離家出走的計劃。可臨行前,三個姐姐都猶豫了,只有母親一人不退縮,她記得父親的話:有國才有臺,愛臺先愛國。她要走,她要走出這片被奴役的土地,去尋找抗日的道路,去尋找光明的前途。
母親孤身一人從臺灣輾轉到上海,又到南京,在金陵大學讀書的姐姐林雙吉見到她,大吃一驚:要知道一個女孩兒,連“國語”都不會講,也不知道姐姐的確切地址,萬一遇到壞人,多麼危險!
南京:抗日無門
在姐姐的幫助下,母親進入南京東方中學,可是比起別的同學,她必須加倍努力——她需要從頭學習國語。回到祖國的母親覺得天特別藍,地特別大,又有姐姐和哥哥在身邊,自己就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又溫暖,又自由。短短的半年時間,拼命學習的她不但完全可以用國語聽課、與同學們交流,而且學習成績也趕了上來。就在眼前一片光明的時候,“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公然對中國發起了全面進攻。整個南京城沸騰起來,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加入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母親和同學們離開了安靜的書桌,走出學校,參加了南京學生抗日救援會。他們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組織民眾進行防空教育和演練。
為了更直接地支援抗日前線,母親和兩個最要好的同學一起報名進入了第九後方醫院,在津浦線上以及山東泰安一帶救護前線下來的傷員。小姑娘們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臟,細心地為傷員清理傷口,擦乾血漬,同時還耐心地安慰傷病員,向他們宣傳抗日形勢,鼓勵他們養好傷,再上前線。姑娘們的行動受到了傷病員們的好評,她們的宣傳鼓舞了受傷的戰士們。可是風聲傳到院方,卻引起了院方的懷疑。為了不讓她們宣傳抗日道理,院方先是對她們進行種種限制,最後乾脆把她們調去做後勤敷料工作,不讓她們接觸傷病員,還對她們進行監視。院方的做法引起姑娘們的不滿,她們大惑不解:難道宣傳抗日思想有罪嗎?當時,在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統治下的南京,真是有點抗日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