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赴臺個人遊:兩岸須理性做好準備面對衝突和摩擦

時間:2011-06-28 00:00   來源:人民網

  千呼萬喚的赴臺“個人遊”6月28日終于正式起動,首批大陸遊客興衝衝飛赴臺灣,臺灣業者也一團歡喜等待貴客登門。在這個時刻,想起魯迅先生在《立論》中寫過的故事,在一個新生兒的滿月禮上,說這孩子富貴的得了好報,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遭到痛打。但是恰恰是說富貴的是謊言,說要死的是必然,就鬥膽拼著被打,說些必然的話——赴臺“個人遊”啟動之後,兩岸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民眾之間更多衝突和摩擦。

  衝突與摩擦向來是人員往來的副產品。自從2008年7月開放大陸遊客赴臺後,兩岸民眾間的衝突也經歷了若幹次。隨便就可以舉出幾例:在臺灣著名景區野柳刻字“到此一遊”的趙根大,鏡頭前誇張數錢“不差錢”的大陸民眾,乃至最近到臺灣派發紅包的陳光標,都曾在兩岸民眾間引起不小的風波。還有一些大家沒有注意的小摩擦,比如大陸交換生在臺灣校園內與臺生引起的衝突。這些風波有些可以預料甚至預防,比如關于大陸遊客素質的討論,呼喚大家出遊不要隨地吐痰、大聲喧嘩、排隊夾塞等等;有些出人意料,甚至匪夷所思,也就防不勝防,比如誰會想到有大陸民眾非到臺灣電視鏡頭前揮舞鈔票?

  大陸遊客團進團出時,只到相對固定的有限景點,這種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與當地民眾沒有太多的交往,除了問價、還價,大多了解都處于彼此觀感層級。“個人遊”則不然。喜歡“個人遊”的遊客,多半喜好隨意行走、隨性停留。有臺灣業者用“水銀瀉地”來形容“個人遊”,意思是將來臺灣任何小街小巷,大陸遊客都可能到達,甚至盤桓數日。這對大陸遊客自然別具意義,因為對大陸人來說,臺灣的美景、美食都是次要的,最有吸引力的當是臺灣與大陸同中有異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現在終于可以近距離深入臺灣了。

  不過,深入交往便意味著更多的衝突與摩擦。臺灣常自稱是個多元社會,大陸民眾也多種多樣、千差萬別,雖說兩岸已經有20多年的交流史,但普通民眾真正面對面的畢竟是少數。有位臺灣資深媒體人最近撰文指出,“個人遊”啟動是兩岸民眾準備說出心底真話的時候了。這個說法不錯,但說真心話,是大冒險。對于大陸遊客來說,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有人會認為釣魚島就該歸屬日本,因為李登輝並不是臺灣的唯一;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有人不願與落後的大陸統一,因為臺灣既有統派、也有獨派。對于臺灣民眾而言,則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懷著祖國統一、同胞熱情的大陸民眾,面對一個正在走向富裕、和臺灣差距逐漸縮小的大陸。

  當然,衝突與摩擦未必全是壞事。思想碰撞才容易產生火花,真理也總是愈辯愈明。每一次爭論、每一場風波,都意味著彼此了解更加深入。如果兩岸民眾可以用平常心、包容心看待彼此差異,些微衝突與摩擦,反而會成為交往過程中的甜蜜回憶。期待陸客赴臺“個人遊”如泰戈爾的小詩:“我到你岸上時是一個陌生人,住在你屋內時是一個賓客,離開你的門時是一個朋友。”

  作者:孫立極

編輯:王小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