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8日電 (程濤)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于今天(28日)正式啟動首批試點,港澳臺媒體連日來予以顯著報道,輿論對于啟動赴臺個人遊多方面解讀,既關注赴臺個人遊對兩岸政治互信及民間全面交流的積極影響,也肯定此舉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趨勢的指引。
6月12日第三屆海峽論壇上,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宣布,6月28日正式啟動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第一批試點城市為北京市、上海市及福建省廈門市。有媒體評論稱,隨著陸客團體行及陸客個人遊的相繼開放,阻礙兩岸社會自由流動的最後一道閘門終于打開了,兩岸民間交流逐漸進入雙向、直接、全面的正常狀態,此舉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凸顯的社會意義和情感價值更是不容低估。
兩岸找到政治解藥 相互交流全面解禁
香港《大公報》刊文說,兩岸從30多年前的“老死不相往來”,到如今雙方居民都可自由來往,不僅是兩岸人員交流的一大突破,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標志。赴臺個人遊將令兩岸人員往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交流”,意味著臺灣方面對陸客的限制將越來越少,標志著兩岸互信正在增加。
《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說,實施陸客個人遊不僅證實兩岸積累的互信基礎達到一定水平,更象徵兩岸交流即將走向新的里程碑。透過個人遊,大陸民眾對臺灣的印象也不再局限于片面的觀光景點,更有利兩岸民眾深入接觸交往。
臺灣《聯合報》社論說,陸客個人遊將完成兩岸人民隔絕一甲子後第一次完全的自由移動,是兩岸人民因殖民統治、殊死內戰而隔絕百年後,終能再次舒泰而自然地面對面互動。陸客個人遊如能讓臺灣拋開政治上的偏執盲昧,讓兩岸人民相互的個人遊如同飄往對方而落入土里萌芽的心靈孢子,兩岸將可在這種逍遙的心境里真情互動,而兩岸的政治解藥或許就將由茲產生。
臺灣《中華日報》社論說,陸客來臺個人遊的啟動,標志兩岸交流邁入新紀元,意味臺灣開放陸客來臺旅遊相關辦法已經到位,兩岸居民相互交流就此全面解禁。
民眾情感價值大于利益 零距離互動化解分歧
“見面三分情”,兩岸分歧往往能在交往中化于無形。“個人遊”這種深度旅遊必然促進深度交流,而這種深度交流才能讓兩岸民眾真正感知對方、了解對方、信任對方,從而為增進兩岸互信、促進兩岸和平奠定堅實基礎,這或許是開放陸客來臺個人遊更為關鍵的意義。
香港《大公報》刊文說,陸客個人遊勢必掀起新一輪的赴臺遊熱潮。而大陸遊客之所以熱衷赴臺,不少人認為,大陸遊客之所以熱衷赴臺,主要源于“寶島情結”。不可否認,兩岸因為歷史和政治原因而隔絕了數十年,而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認識多通過“間接渠道”,諸如鄧麗君的甜美歌聲、瓊瑤的愛情小說、余光中的詩集散文、侯孝賢的電影、周傑倫的流行歌曲和電視上播放的臺灣偶像劇等。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當開放赴臺遊後,人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臺灣的土地,一探究竟。
《旺報》發表社論說,與以往團進團出只能按照預定旅遊路線走馬觀花不同,陸客個人遊可以與臺灣民眾“零距離”接觸,深入了解臺灣、喜愛臺灣。期待陸客個人遊能為兩岸民間社會的情感交流、相互認同奠定深厚基礎。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社論說,大部分的媒體或評論都從商機的角度來探討陸客來臺個人遊的意義,反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效益。事實上,它所能帶動的效應更廣也更深,不僅能增加旅遊者對當地文化風土的理解,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新的文化刺激。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表示,不受制式行程約束的個人遊,將讓陸客可以用一種更自由、更開放的心情認識臺灣比較真實的庶民面向,也被認為可以將旅遊商機擴展給更多行業、讓更多人受惠的旅遊方式。開放陸客個人遊,我們有這樣的信心,也有這樣的熱情:期盼兩岸人民能夠愈來愈認識彼此,也因此更懂得互相尊重與彼此珍惜。
旅遊是兩岸共贏最佳方式 是機會也是挑戰
兩岸居民往來是不可逆的形勢,臺灣經濟發展更因此注入活水。根據統計,去年陸客赴臺人數達163萬人次,促使臺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0億元新臺幣,臺灣經濟成長率向上推升了0.28%。開放陸客個人遊後,可以全面提升臺灣業者的商機。
香港《亞洲周刊》刊文說,旅遊是沒有語言的“感動”,是沒有口號的政治,旅遊是兩岸共贏的最佳方式。赴臺個人遊每年將為臺灣觀光業注入強心針。
香港中通社日前刊文引述業內人士觀點指,目前大陸旅遊市場正迎來暑期高峰,即將開通的赴臺“個人遊”可能會形成“扎堆”效應。臺旅會負責人日前在臺灣表示,開放大陸遊客個人遊後,估計一年可為臺灣帶來90億至150億元新臺幣的巨大商機。
《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說,透過“個人遊”的推動,陸客消費力會更深層流入臺灣內需,由此會改變臺灣經濟成長結構,減緩困局。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則指出,開放大陸觀光客對臺灣整體經濟成長帶來的利多效應,事實擺在眼前;如何更好地服務陸客,擺脫“吃夜市、逛景區”等固有思維,保障安全和服務質量也尤其令人關切。總而言之,陸客個人遊是機會也是挑戰;展現臺灣文明的高度、文化的深度,需要民眾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