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如果做你所愛的事,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而當你真正從事喜愛的工作時,專注于挑戰要容易得多。
背景: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在紐約州的一個牙醫家庭,家里還有三個姐妹,他排行老二。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得到了家人最多的關愛,這或許也是他的天性能發揮到極致的原因。從小到大,對于自己未知的領域,他總是充滿好奇。他和姐妹們都喜歡提問題,但不同的是,姐妹們在得到“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後就不再繼續發問,而他卻總是愛打破砂鍋問到底,非要找出“是”或者“不是”之後的原因。
從小時候起,扎克伯格就對電腦癡迷不已。10歲的時候,他終于得到了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並很快掌握了編程技術。也許是由于在電腦上耗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與人交流的時間,扎克伯格看上去總有些木訥呆板。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這個男孩看似沉默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對技術狂熱的心。12歲那年,扎克伯格創立了一個家庭網絡,家人為其取名為“扎克網”。從此,編程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最愛。中學時,扎克伯格開發了一個擲骰子的遊戲。高中時,他和同學一起開發了一個叫Synapse的音樂軟件。
當扎克伯格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佛大學,他出乎意料地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他看來,無論編程也好,心理學也好,都不過是自己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他的心時刻對這個世界敞開著,並用他那靈敏而早熟的思維感知著這個世界,執意從中找出某些運行的規律。
顯然,心理學專業極大地滿足了扎克伯格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而與此同時,他對編程的狂熱也始終不減,即便是在課業繁雜的時候,他也會抽時間編寫一些簡單的小程序出來。不過,他終究還是個孩子,有時也會搞一些小的惡作劇出來。比如,他會悄悄地設置一些“電腦中毒即將爆炸”之類的程序來嚇唬一下身邊的小妹妹。
扎克伯格把大量的精力花費在電腦上,但並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沉溺于電腦遊戲的樂趣之中,與同樣抱著電腦不願松開的同齡人相比,他的志趣似乎更為高遠。正如作家何賽?巴爾加斯在評論這位少年得志的電腦奇才時所說的那樣:“一些孩子玩電腦遊戲,而馬克則創造了它們。”對扎克伯格來說,電腦只不過是其認識世界和創造世界的工具。在與電腦的交流中,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使得電腦成為其快樂的源泉。這種植于內心的極客情愫對其後來的成長影響至深。
此後,扎克伯格一直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編程中。在Facebook誕生的那一年,他前後做過十多個小項目。事實上,計算機並非其專業,但興趣讓他欲罷不能。對編程的熱愛使其沉溺其中。通過不斷地試驗加工,再加上莫大的好奇心,他終于在哈佛校園里一手創建了Facebook。對于Facebook而言,與其說它是扎克伯格一時的靈感發現,不如說是其長期追求的必然結果。
創業之後的扎克伯格,依然保持著對編程的摯愛。博斯沃思曾是扎克伯格在哈佛的助教,他加盟Facebook後負責重新開發信息係統,以便與電子郵件、短信和即時通訊無縫整合。在一次採訪中,博斯沃思表示,扎克伯格不僅規劃了最初的創意,甚至還在產品發布前的周日晚上,與工程師們一起徹夜工作,修補漏洞。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出于對這份事業極其深厚的感情,扎克伯格是很難長期保持如此旺盛的工作狀態的。
點評:
最偉大的成就常常誕生于興趣之中。Facebook的創立和成功再次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
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持續的熱情。熱情是創新的萌芽、進取的動力。扎克伯格總是滿懷熱情地投入到Facebook的事業中,這使他從來都不知疲倦、不畏艱難。即使面對再大的挑戰,他都勇敢面對、義無反顧。
也正因為扎克伯格全身心地投入,才使得Facebook始終保持了一種新穎獨特的魅力。而當一些全新的東西面世時,人們又止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去嘗試運用。Facebook這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令所有接觸過它的人都興奮不已、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