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財富是一種態度

時間:2013-07-19 08: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扎克伯格v

  人們一般會等到自己職業生涯的末期時才回饋社會。但是,目前有這麼多需要我們去做的事情,為什麼要等待呢?有一代年輕人享受到了自己公司成功的果實,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可以在自己人生的早期對社會回饋,並且看到我們慈善義舉所產生的影響,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背景:

  2010年12月10日,在聖誕節即將來臨之前,扎克伯格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計劃將其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機構。而與他一同簽署了“捐贈承諾”的還有Facebook的另一位創始人莫斯科維茨。

  其實在這件事情之前,扎克伯格就已經成為了慈善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僅僅三個月前,他就宣布向新澤西州紐瓦克公立學校係統捐贈一億美元,用于幫助那些境況不佳的學校,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該筆捐款創下了年輕人慈善捐贈的紀錄。

  扎克伯格熱衷于慈善事業,並非為了表現自己財富的多少,而是要與更多人分享他對于金錢、對于財富的認知和態度。

  說到此,我們就不能不提起Facebook成長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是2006年,Facebook在網上的迅速飆紅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其中,就有雅虎前首席執行官特里?塞梅爾。經過反復思考,他決定買下Facebook。

  當時Facebook實力尚弱,相對于互聯網巨頭雅虎而言,顯然不在一個重量級別上。即使這樣,塞梅爾還是主動撥通了扎克伯格的電話。在他看來,以自己的身份,再加上不錯的條件,搞定這個26歲的毛頭小夥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

  然而,這一次塞梅爾找錯了對象。扎克伯格想都沒想就結束了談話。塞梅爾並不死心,他想也許是自己誠心不夠,只要給出足夠高的條件,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于是,在一個下午,塞梅爾親自拜訪了扎克伯格的住處。不巧的是,扎克伯格那天不在家,扎克伯格的女友普莉希拉為他開了門。

  走進屋里,塞梅爾對房間的擺設十分驚訝。他無法相信,作為Facebook這樣一家有前途的公司的CEO,扎克伯格竟然在租房子住,而且房間里的擺設是如此的簡陋。他忍不住質疑:也許Facebook的繁榮只是表面現象,扎克伯格正面臨一場危機,而此時出手正逢其時。

  塞梅爾向普莉希拉說明了來意,對方表示這是一件大事,需要慎重考慮。塞梅爾開出了10億美元的收購價,並答應可以私下里給扎克伯格一些股份。

  10億美元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巨額的財富。然而,面對如此誘人的條件,扎克伯格仍堅持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賣掉我的孩子,即使我身無分文。”

  這件事過後,扎克伯格和女友普莉希拉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在普莉希拉看來,扎克伯格並不健談,但這一次他說的很多。在那個下午,扎克伯格向她談起了Facebook創立以來所發生的諸多事情:艱難創業、成員反目、利益糾葛等。從扎克伯格的言談中,普莉希拉聽出了他對Facebook的那份感情:他把它當成了一個事業,用他的話說,當成了孩子。他珍惜並享受這個“孩子”成長的過程。

  據普莉希拉回憶,經過一個下午的交談,他們一起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在生活中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最後他們一致認為,自己更喜歡一些簡單的事情,而Facebook就是他們共同的孩子。當然,再多的錢都比不上孩子重要。而太多的錢只是對生活、對快樂的困擾。

  就這樣,扎克伯格斷然拒絕了塞梅爾的條件。事後,塞梅爾忍不住對媒體感慨:從來沒有人能夠禁得住10億美元的誘惑!

  點評:

  假如當初扎克伯格答應塞梅爾,那麼他不會經歷後面的諸多磨難,當然也就不會有Facebook今日的輝煌。顯然,扎克伯格完全可以選擇賣掉Facebook,10億美元足可以保證其一生衣食無憂。但他毅然選擇了一條創業的不歸路。這源于他對理想的執著,對金錢的淡泊。

  回首扎克伯格創業歷程一路走來的風雨坎坷,以及今天他對于慈善事業的古道熱腸,我們不難看出扎克伯格對財富保持著始終如一的態度:相對于億萬財富,內心的快樂和樸實無華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今天許多為了財富不擇手段的人來說,年輕的扎克伯格也許會帶給大家不少思考吧。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