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書評:尋找赫連勃勃大王

時間:2013-04-07 14: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1990年代中前期,文壇上有過一次由陜西作家發起的“東徵”,如果說在那次“東徵”中賈平凹的《廢都》是前鋒,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中軍,那麼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就是後衛了。但你要認為後衛的實力小于中軍和前鋒就錯了,因為從容、穩健、堅韌從來都是後衛軍團所必有的氣魄,而這也是高建群新書《統萬城》的精神特質所在。

  如果說《最後一個匈奴》從現代角度展現了三個家族的傳奇進而追尋了遺存的匈奴精神的話,那麼《統萬城》則是立足于大歷史的背景下用更開闊的視野打開了最後的匈奴時代的大門。在《統萬城》中,高建群用大氣蒼涼的敘事、史詩般的視野和筆法,書寫了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夏國國主、中國境內最後一個匈奴王赫連勃勃的人生之旅。

  關于赫連勃勃,我們能說些什麼呢?一個亂世的不羈小子,一個末代的匈奴大王,一個建造了匈奴史也是整個西北少數民族史上最宏偉最堅固的都城的人。說起來,歷史小說是不好寫的,寫過頭了,筆下就沒歷史了;假如用力不到,又何稱小說?不如直接去讀史書。高建群顯然是歷史小說的大家,因為讀《統萬城》時會有一個感觸:作者對“歷史”和“小說”的分寸的拿捏上恰到好處。歷史上的夏國都城統萬城是用蒸熟的土建造的,這保證了它的無比夯實與堅固。高建群的寫作實際上也是如此,他像個工匠一樣耐心地營造和打磨著自己的城池,筆下的文字一如被蒸熟的熱土,赫連勃勃大王由此滿血復活、光彩重生。

  在書中,高建群既沒遮蔽赫連勃勃,也沒溢美赫連勃勃,既道出農耕文明的光華,又寫出原始野性的衝力,最動人的則是當這兩種力量交匯碰撞時所生出的那種迷人的悲愴。值得一提的是,在《統萬城》的目錄上,作者以“歌”代“章”,有“序歌”有“尾歌”,中間盤桓著“80歌”,千回百轉地唱出末代匈奴王的生命歷程。這並非生硬的形勢主義,而是內容最恰當的需求,因為整個作品就如同一首渾然天成的草原大歌。

  在歷史上,赫連勃勃是有野心的,他驅使十萬民眾耗時六年建造統萬城,所取之意是“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在《統萬城》里,對佛教中國化有巨大影響的曠世高僧鳩摩羅什作為副線人物的出現,則可以看成是作者高建群的野心所在。一個刀鋒所指,一個心念相傳,當赫連勃勃稱帝後,去草堂寺拜訪與之有過機緣的鳩摩羅什時,大師已去世經年,在那個日落的黃昏,一代梟雄似有所失。

  在傳統史家那里,匈奴人一直被認為是文明的破壞者,當阿提拉在西方縱橫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時,集英武、謀略、野蠻、狂暴、孤獨和蒼涼于一身的赫連勃勃大王也開始了自己在東方的馬上傳奇。高建群寫赫連勃勃與統萬城,那當然不僅僅是一座城,而是他所尋找的匈奴精神的實物縮影。在當時,赫連勃勃採用了鐵錐相刺的辦法驗工統萬城的硬度,但凡刺進去一寸,立斬當事工匠;若刺不進去,亦立斬監工者,最後使整座城池堅如磐石,到什麼程度呢?雖為土築,卻可磨刀!這里面當然有野蠻的因子。而作者通過赫連勃勃大王的一生所反思的,當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原生態的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的徹底喪失。那實際上就是一個可以在自己的皮膚上磨刀的民族吧。所以智慧與狂野並存的赫連勃勃說到底是一個絕世的悲情人物。當他和他的統萬城最終被為所謂普世的文明之輪碾過而消融在歷史的風沙中時,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來自赫連勃勃自己的一聲嘆息。

  《統萬城》並非是由高建群建造于書齋中。他是一位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少的田野歷史作家。多年來,其足跡踏遍中國西北邊疆,走過匈奴人秣馬的荒原。你不要認為這跟寫作沒有關係,這是作品在精神上接“歷史地氣”的唯一保證。因為天蒼野茫,雖然統萬城如今只剩下了那麼一點遺跡,但它所透露出的卻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如果不親手去撫摸一下匈奴人走過的荒原,斷然無法與那個民族在精神上完成對接,哪怕荒原上的遺跡只剩下了一抔硬土。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