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六、耶穌與現代基督教

時間:2013-10-14 13: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前兩部關于耶穌生平的著作走紅之際,一個問題被反復提起:耶穌信奉末世論理念,期盼世界末日和超自然天國,這對我們意義何在?研究與寫作過程中,我也一直為此備受折磨。一旦理清歷史謎團,我的心中不免竊喜,但接踵而至的,卻還是痛苦。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推出的這些新成果很可能給基督信仰帶來悸動與困難。我只能以稔熟于心的聖保羅的一句話聊以自慰:“我們凡事不能抵擋真理,只能扶助真理。”(哥林多後書13:8)

  既然真理就是精神性事物的本質體現,發現真理自然就是一種收獲。任何情形下,真理都比非真理更具價值,歷史領域如此,其他領域亦是如此。于信仰而言,真理即便有時看上去詭秘異常,初期甚至百無一利,但是最終必有垂成之功。真理只會強化信仰,不會傷害宗教。

  倘若基督教的真理各方面都能與歷史真相保持一致,那麼它在當今世界的地位將堅若磐石!然而事實卻是,一旦歷史真相致使信仰受挫、致使信賴者尷尬,人們便可能有意無意地加以遮掩,不再虛懷納言,而是回避扭曲或否定。此刻,基督教發現自己陷于泥潭,難以自由地追尋歷史真相,因此,史實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淹沒不見了。

  例如,早期基督徒往往未及確認文獻之真實性,就匆忙將其冠之使徒之名。貿然之舉,令人咋舌,數百年爭辯不休,如今已經變成一個問題。在大量事實面前,有些人認為,《新約全書》某些段落可能作假,盡管其中不乏極具價值、令人愛不釋手的內容;也有人為了維護早期基督教的名譽,反駁道,經文可能作假的假設是無法證明的。然而,引發爭論的人,並不承認自己有錯,他們只是出于傳統習慣,將某些表述名人思想的二手文獻認定為名人手筆。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時,我就經常發現此類史實被歪曲的憾例,遂挺身而出捍衛基督教之真理。

  最理想的狀況是,假如耶穌可以穿越時空,可以運用今人可以理解的詞匯向我們闡述宗教真理,那麼一切問題就可立等可解了。然而,耶穌不可能穿越,也沒有穿越的意圖,其中緣由自有分解。

  據此情景,我們就不得不調整自己,承認耶穌之大愛必然源自其期盼末日來臨的思想體係。我們不可以自我願望回塑他的形象,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耶穌之愛的宗教植入現代世界觀之中。這項工作由來已久,不過始終遮掩、躲閃至今。

  不解不顧經文的原意,我們就可能直接從自己的世界觀角度理解耶穌教義,時至今日卻發現耶穌所言無法順應現代理念——只有依據必然性原則,我們才能覓得恰當的詮釋途徑,進而讓宗教性真理超越時空、古為今用。

  究竟該如何理解基督教呢?就其精神性與倫理性之本質而言,基督教之理念始終未曾異化,異化的只是于不同世界觀中所呈現的不同表象。可以認定,耶穌之宗教脫胎于晚期猶太末世期冀,歷經希臘後期、中古世紀及現代世界觀,經久歷遠,千百年以來其本質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相同的。基督教義無論其詮釋體係是哪個,都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于,其精神性與道德性之真理,從古及今,一直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和生活。

  不同于當年親耳聆聽耶穌布道的先人,當今的我們並不奢望親睹天國顯現于超自然事件。我們深信,耶穌之精神力量與人類思維和物質世界可以相互作用,藉此作用天國即可降臨。雖然表象略有差異,關鍵是我們也同樣被天國思想所左右,這正是耶穌祈望信徒堅守的理念。

  耶穌將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1—12)之精華——藉由愛認識上帝、皈依上帝——融入晚期猶太教之彌賽亞期盼。耶穌此舉並非欲將其時人們對天國及祈福的現實企盼予以精神化。但是,基督教,亦即愛之教,擁有崇高的精神性,一如燎原之火,可以凈化任何與之相遇的觀念。經由持續的精神化,基督教不斷發展壯大,此乃其必然命運。

  有關晚期猶太教之彌賽亞和天國的教義,耶穌從未宣講過。他並不關心信徒如何觀察事物,他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為愛所動。因為沒有愛,便無法皈依于神,便不可能歸附天國。彌賽亞之教義在當時只是背景因素,幸虧耶穌間或提及,否則早已為世人忘卻。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世人長久以來對此視而不見,即:耶穌愛之教乃以其生存時代為存在條件。彌賽亞期盼就是晚期猶太教的核心世界觀,它就像一個沉睡的火山口,終將噴發出愛之教的熊熊火焰。

  布道者大可不必再三闡述那些呈現末世彌賽亞信念的章節段落。向現代信徒傳遞耶穌訊息,只需告之耶穌生活于期盼末世和天國時代足矣。關于福音本體,布道者則須理解耶穌言語的原始意義,同時通過歷史性的真理探究永恆的未來。以此推進,布道者很快就會明白,歷史事實可以啟迪智慧,並完全領悟耶穌語錄。

  盡管耶穌的教導源于一個我們不熟悉的思想體係,卻可以從史實角度加以理解,如此布道,不會變得艱難,反倒變得容易。對此我有切身體會,許多神學工作者也有類似經驗。一旦聆聽耶穌言語,就當切換為另一種思想係統,個中道理意義深遠。不然的話,羈絆于既存的世界與人生,必將陷基督教于外部化之危險境地。耶穌福音期冀末日降臨,藉此我們得以規避服務天國的繁重勞役,反訴于內心,以天國精神尋覓脫離塵世的根本力量。否定世界,進而再次肯定世界,這便是基督教的本質特徵。在一種摒棄既存世界,期望其終止的思想係統中,耶穌創建了永世無窮且活力四射之愛的倫理!即使歷史性的耶穌在某些方面顯得出世超凡,其人格特徵仍然比教條文本中或批判聲浪中的耶穌震撼力更強,影響力更大。教義中的耶穌艾發衰容、生機不足;學術界中的耶穌則因超前過度,其形象大打折扣。

  與耶穌面對面交流,聆聽其寬猛相濟之教誨,我們便不再疑慮這位看似疏遠的老人對自己究竟意味著什麼。你將明了,耶穌擁有空前絕後、尊無二上之權力,可以主宰人類一切事物。

  理解耶穌,就是要理解意識如何作用于意識;認識耶穌,就是要全身心皈依于他。基督徒行為虔敬,然唯其自我意識皈依于耶穌,其行為方具存在價值。

  此刻,耶穌並不期望世人藉其言語或思想明了他是誰,並不強求聽其言識其語者洞悉其人格秘密,也從未向信眾明示自己其實就是大衛的子孫,並將以彌賽亞的身份現身于未來。他所期望的是,信徒,無論在思想上或者行為上,被他教導,得以脫離塵世,升至他境,分享他的殊榮。

  通過研究與思考耶穌,我的信念得以強化。在《歷史耶穌之探索》的結語部分,我寫道:“一如當年身臨湖邊,他向眾人走去,卻不為眾人所識,如今,耶穌走向我們,名號不詳、身份不明。盡管如此,他話語如舊:‘請隨我來!’同時,他指令我們肩負時代使命。這便是耶穌的指令,服從者——聰慧或愚拙——即可分享其安寧與活力、鬥爭與磨難,終至醒悟‘他是誰’,並最終知曉這個不可言傳的秘密……”

  獲悉我們不得不認可耶穌也“可能出錯”,許多人大為震驚。然而,這就是事實,畢竟耶穌所稱即將到來之超自然天國迄今並未降臨。福音書中對此記載明白無誤,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如果我們試圖乘高居險、偷梁換柱、斷章取義,聲稱耶穌無論何時何處絕對不會犯暈出錯,如此觀點果真符合耶穌精神嗎?耶穌確實從未自詡他是全知全能的。對尊稱他為“慈愛的夫子”的人,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馬可福音10:18)同理,對那些將他神化,以為他絕無差錯的信眾,耶穌也會予以更正。探究塵世歷史進程及日常生活瑣事的知識和智慧,並不足以證明精神真理,因為前後兩者分屬不同領域,彼此相互獨立而非相互關聯。

  毫無疑問,我們不難看出,耶穌之理念契合于晚期猶太教之彌賽亞教義,其教誨並不束縛于任何教條主義,並不囿于任何信條。耶穌從未要求信眾為了信仰而犧牲思想。相反,他告誡信徒要學會反思信仰。當信眾心中萌發彌賽亞的期望時,他為其燃起信仰之火。“倫理乃宗教之本質”,這一真理的格言藉由耶穌的威權而誕生並流傳至今。

  此外,當晚期猶太教末日期盼步入窮途之時,耶穌的愛之教得以擺脫寄生于末世論的任何教條主義。既然禁錮思維的框架已經破損,基督教大可依其純粹精神與倫理本質在我們心中發揚光大、創造奇跡。我們因此可以發現基督教之深邃含義,它源于古希臘教義,代代相傳、積善余慶。我們對教會心懷感激、充滿愛意。依據使徒保羅所言“主的靈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3:17),我們皈依教會,我們深信虔誠奉獻于基督之愛遠比固守教條信仰更利于效力于基督教。教會若切實貫徹耶穌精神,則當虛懷若谷,容納任何形式的基督信仰,甚至包容祈求無限自由的心理模式。

  我立志敦勉基督信仰者直面歷史真理,並與之貫通融合。盡管不易,我依然篤信好學,並願為此奉獻終身。因為我很堅信,萬物萬理皆源于耶穌之精神。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