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文版序言

時間:2013-10-31 10:42   來源:中國臺灣網

  本書初版于1967年。我父親威廉?麥克尼爾打算把它作為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也即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的教材版。《世界史》的篇幅比《西方的興起》短小得多,雖然比他在世界歷史領域所作的最後努力《人類之網》(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讓學生容易理解其內容和思想。其中幾個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東部的愛德華王子島度假的帳篷里寫作的。這個小島是我父親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帶著全家在那里度假一個月。母親每天帶著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邊,而父親則用打字機在我們身後的帳篷里寫作。

  威廉麥克尼爾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溫哥華,他的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從小就顯示出對歷史學的興趣,年輕時就立志要撰寫世界歷史。20世紀30年代,他讀到了阿諾德?J?湯因比的三卷本《歷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引。湯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時間跨越幾千年,提供了完整的人類歷史。這在當時是非同尋常的,與威廉?麥克尼爾接受的歷史學教育形成鮮明的對照。當時的歷史學局限于歐洲和現代美國史。但是湯因比還考察了中國、印度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千年歷史。我父親當時20多歲,就立志將來也要寫湯因比那樣的歷史學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服兵役,他被耽誤了幾年時間。當他20世紀50年代開始撰寫時,他更清楚地認識到,湯因比強調世界文明的隔離是錯誤的。他認為文明之間一直是相互聯係的,這些聯係常常是社會變化的通衢。這種認識成為《西方的興起》和《世界史》的指導原則。

  在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專業仍然對世界歷史持懷疑態度。名牌大學都不教授世界歷史課程。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歷史研究的方法是更專業化。他們認為歷史研究最合適的單元是民族國家,或者至多是大洲的歷史。

  在芝加哥大學教授世界歷史的威廉?麥克尼爾是極少數的例外。他在課程中使用自己編寫的教材——就是你現在拿在手中的,這種教學經驗有助于他得知如何過幾年就修訂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樣,他試圖根據最新研究和解釋修訂,使它跟上時代。但是他的主要觀念貫穿本書的各個版本。

  在世界歷史教學方面,他不是孤獨的。社區大學、兩年制大專及一些州立大學也開設世界歷史課。這些院校的名望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學。但是它們的課程設置不那麼保守。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院校的移民學生越來越多,他們(或者他們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韓國、中國臺灣、菲律賓、古巴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這些學生常常對世界歷史比對歐洲歷史更感興趣。此後幾十年中,美國大專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後代的比例不斷增大,教授世界歷史的合理性也不斷增強。最終,美國有數千所大專院校、高中開設了世界歷史課程。現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5萬學生學習世界歷史課程。教師們可以選擇的教材多達24種,但是很多教師仍然喜歡選用麥克尼爾的《世界史》。

  21世紀,隨著世界被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世界歷史知識的合理性進一步增強。對中國來說,非洲和中東現在比50年或100年前顯得更加重要,拉丁美洲也是如此。中國學生前所未有地需要世界歷史教育。本書是由一位世界歷史的先驅性歷史學家所編寫,在這方面將能給你提供幫助。

  J R 麥克尼爾

  (著名歷史學家、W H 麥克尼爾之子)

  本文摘自:《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作譯者名:[美]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施誠、趙婧 譯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