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盤古”無力

時間:2013-10-24 14:50   來源:中國臺灣網

  當WPS在國內文字處理軟件市場上做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的時候,微軟卻在世界范圍內一掃六合,問鼎軟件市場,成為這個行業里當之無愧的老大。

  1989年,微軟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基于Windows平臺下的文字處理軟件——Word1.0。雖然初期這款軟件飽受批評,但它還是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捷。1990年,隨著Word3.0的推出,Word軟件銷售量開始節節攀升,微軟也借此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成功地控制了個人電腦文字處理器市場。但在中國,他們對WPS的統治地位卻無可奈何。

  1994年,微軟攜Word4.0進入中國市場。這位在國際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軟件巨頭在中國卻表現得格外謙恭,他們沒有正面與WPS短兵相接,而是十分友好地向金山公司拋來了橄欖枝——希望Word與WPS在文檔格式上保持兼容。

  面對微軟的這一請求,包括雷軍在內的諸多金山高層持以讚成的態度。尤其是雷軍,他甚至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向國際軟件巨頭學習的機會。于是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彼此可以通過中間層RTF格式來讀取對方的文件。然而正是這一決定,將盛極一時的WPS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早在1992年,雷軍就意識到DOS係統操作下的WPS已經不再適應潮流的發展,研發適應Windows操作係統的文字處理軟件迫在眉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盤古組件的開發計劃浮出水面。

  盤古組件開發初期,雷軍認為這款基于Windows係統下的漢字處理軟件將成為金山歷史上的里程碑產品,所以他主動放棄了早已被大眾熟悉和接受的WPS這個名稱,豪情萬丈地將它稱為“盤古”。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希望它能夠為金山在軟件市場上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1994年的中關村還遠沒有今日的繁華,但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還是向人們昭示著這個地區的活力。一個年輕人帶著一臉的倦容在早餐攤位前風卷殘雲般消滅了老豆腐、油條這兩樣標志性的北京式早餐後,話也不多說一句,將錢放在紙盒里便自顧自地低頭離開。這個人便是雷軍。

  那段時間,雷軍和他的夥伴們剛剛將辦公地點從四季青遷到知春路22號,在那座紅磚砌成的四層小樓里他們沒日沒夜地編寫著盤古組件程序。經過一夜通宵達旦的忙碌後,雷軍吃過早餐,然後一個人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小販中間,他們有的在倒賣電腦部件,也有的在販賣盜版光盤,但不管是做什麼的,他們吆喝聲、叫賣聲讓中關村顯得活力十足,那是雷軍每天僅有的愜意時刻。

  每天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小商小販,但是雷軍的眼界卻沒有被遮蔽起來,他看到了更廣闊的未來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他相信金山和盤古一定會走出這熙熙攘攘的街道,走出中關村,走進所有的電腦平臺,成為中國人自己的辦公軟件。

  雷軍對未來充滿希望,但現實卻遠沒有他想的那麼樂觀。首先“盤古”是一款基于Windows平臺的文字處理軟件,這與DOS係統下的WPS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之前金山在文字處理方面的優勢變得蕩然無存。其次,微軟攜Word兵臨城下,面對軟件行業的龍頭老大,金山在研發過程中不容有一絲閃失。最後,對于當時的軟件創業者而言,盜版光盤無疑是他們的噩夢,金山和雷軍也同樣繞不過這個坎兒。

  困難很多,但是雷軍不打算放慢自己的腳步。1995年4月,在經歷了長達三年的研發和改進之後,盤古組件在眾人的期待中亮相。在此之前的一個月,雷軍動員了北京研發部的所有員工參與到了盤古組件的廣告策劃和銷售宣傳中去,他要帶領著自己的團隊打一場大勝仗。

  軟件開發的確是雷軍和他團隊的強項,但銷售他們卻並不在行。所以,那段時間他們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不停地做廣告。在他們看來,廣告做出去了,買家自然就上門了。殊不知,他們的廣告內容恐怕也是十分糟糕的,因為在廣告刊登了半個月後,人們打來電話問的不是盤古組件的價格,而是盤古組件是個什麼東西?

  沒有絲毫市場經驗的雷軍打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敗仗,這場敗仗讓他敗得潰不成軍。當時基于WPS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在盤古組件上市前,雷軍樂觀地認為至少能售出5000套,可是半年之後市場卻無情地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在這半年的時間里,盤古組件僅僅售出2000余套,而金山在這場戰役中卻已經耗費了200多萬巨資。盤古沒有給金山帶來一分錢的盈利,還將金山過去幾年的家底賠了個底朝天。

  “盤古”沒能像雷軍想的那樣開天辟地,相反它悲壯地倒下了。一直以來認為自己能夠做一番大事業的雷軍如同霜打的茄子,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了。更讓他感到痛苦的是,他覺得自己對不住求伯君,也對不住金山,更對不起那些日日夜夜陪著自己奮戰的夥伴們。那些天,雷軍可謂是身心俱疲。

  “盤古兵敗”除了給雷軍造成極大的打擊外,也給其他金山人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他們最初加入金山,是為了像求伯君一樣功成名就,可如今等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從感情上來說他們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一些極端的員工甚至認為,自己選擇軟件開發這份工作本身就是錯誤的,他們決定離開金山這個傷心地,離開這個他們曾經鐘愛的職業。

  當時發生的一幕幕,雷軍始終銘記于心,直到現在當他回憶起那段往事時,內心還是會無比苦澀:“當時有很多程序高手,都是為了夢想加入金山的,結果我們卻做得一團糟。想想付出那麼多,最後卻沒有一點回報,那種滋味是難以忍受的。當時有很多人離開了,我一點都不怪他們,要怪只能怪我自己,畢竟在‘盤古’的開發上,我的責任比誰都大,是我對不住他們。”

  “盤古兵敗”的另一個消極影響是,金山北京開發部失去了往日的忙碌,曾經那支活力無限、豪情萬丈的開發團隊陷入了無所事事的狀態之中。堅守下來的十幾個人不用加班,不用熬夜,他們的工作格外清閒,可是他們卻一個個焦躁不安,因為他們失去了清晰的目標。雷軍也不明白腳下的路該如何走下去,那段時間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把自己鎖在辦公室里反思。

  1995年,對于曾經承載了中國軟件光榮與夢想的金山來說,無疑是充滿噩夢的一年,但是對于整個中國軟件乃至互聯網行業來說,卻是孕育希望的一年。那一年,寧波電信員工丁磊一紙辭職信,把自己的鐵飯碗砸了個粉碎,在大學教書的馬雲也不安分地離開了三尺講臺……一個時代的大幕就要拉開。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