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人生沒有完美,只有更美

時間:2013-04-08 10: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斯邁利·布蘭頓博士寫過一本名為《愛與死亡》的書,他在書中說:

  “每個健康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這是正常的。自信是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功所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布蘭頓博士說得棒極了。一個健康而成熟的人應有自己的人生態度,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愛自己”。這不是在倡導驕傲自滿。這是在要求我們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看清我們自身;同時要愛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

  心理學家A. H. 馬斯盧曾在《動機和個性》一書中提及“接受自己”這個概念。他說:“新動力心理學中有幾個主要概念,那就是自主性、釋放、人性、接受自我、推動意識和滿足感。”

  成熟的人不會在夜里輾轉反側地把自己的缺點同人家的優點相比,擔心自己缺少比爾·史密斯的那種自信,或是沒有吉姆·約翰斯那種進取精神和毅力。他會正視自己工作上的失誤和自身的缺點,但他對自己的目標十分明確,而且幹勁十足。他不僅了解自己的缺點,還試著花時間去改正它。他像寬容別人一樣寬容自己,不讓自己在痛苦中掙扎。

  我們像喜歡別人一樣喜歡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嗎?心理學家說,我們不喜歡自己就沒辦法喜歡別人。有些人厭煩任何東西,憎恨所有人,其實,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們有強烈的“自棄傾向”。

  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教授阿瑟·傑希德博士認為,教育工作應該幫助人們接受自己,培養他們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近,他寫了一本名為《當教師面對自己時》的新書。他在書中說,教師們在生活中充滿了掙扎、滿足和希望等情緒。可見,認識自我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美國醫院一半以上的病床上都躺著神經科病人,他們對自己有很嚴重的厭棄感。還有很多人忍受著精神及身體雙方面的折磨。有一些病人很容易走極端,甚至不想活下去。造成這些不幸的原因千差萬別,可現在我不想討論這些。我認為,造成我們精神疾病的原因就是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對成功和名望的渴求,總想超過別人,所以強迫自己拼命地工作。我堅信,我們之所以情感錯亂是因為我們對上帝缺乏堅定不移的信仰。

  《不斷進步——研究個性的自然發展》一書的某些觀點十分引人注目,這本書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W. 懷特先生寫的。在書中,他說到現在很流行的“調整自己,適應周圍的壓力是人的分內之事”的觀點。懷特先生說:“這種慣性思維從產生的那天起,一直流行到今天。這使得有些人超過了某個人而使自己變得很狹隘,思維方式僵化,思想受到束縛,使自己被迫充當某種人生角色。但是,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長、去完善、去實現、去創造的,你要腳踏實地、有創建性地去行動。一句話,成功靠的是自己開創性的行動。”

  我對懷特先生的話十分讚同。很少有人能勇敢地獨自站出來;也沒有幾個人懂得,我們所支持的東西到底有何意義。很多時候,社會和自己的經濟地位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做日常之事的方式幾乎與我們的鄰居一樣。如果我們感覺自己不適應周圍的環境,就會感覺非常痛苦,神經過敏,失落迷惘,甚至厭棄自己。

  幾年前,有一個學生參加了我的講座。以前,她就卷入過這種衝突中。她的丈夫是一名成功的律師,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控制欲也很強。先生的朋友主導了家里的社交活動。在丈夫和他的朋友的眼中,在社會上有顯赫的名望就是成功的標準。她為人謙虛而溫和,在這樣的氣氛中,她感覺自己很渺小。沒人會看到,也沒人懂得欣賞她所擁有的美德。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日復一日,她感覺越來越壓抑,他們的那種標準是自己永遠無法企及的,她開始厭棄自己。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不去改變周圍的環境,去改變自己。擺脫那種根據別人的標準改變自己的壓力,自信地面對自己。要知道,每個人活著都有某種特定的意義。要相信,人並非是為了別人活著,而是要為自己活,活出自己的價值,這樣,才會充滿自信。

  找回自信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審視自己。要明白自己的價值,按自己的標準去生活,學會如何輕松地對待自己,不要過于批評自己。

  那些人之所以厭棄自己就是因為他們過分地批評了自己。我們知道,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而積極的,自我完善十分必要。但是,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適得其反,從而阻礙了自己的積極性。

  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去一個培訓班上課。下課後,一個女學生對我說自己講得一點都不好,離自己的期望總是很遠。

  她對我說:“我一開始講話就立刻意識到自己不像班里的其他人一樣鎮定而自信,我又害怕又害羞。當我想到自己的那些毛病時,就更沒信心了。最後,我根本無法把心里想說的話說出來。”

  對于她的弱點,她又講了另外一些細節。講完後,我對她說:“別老想你的缺點。講演的失敗在于你缺乏對自己理性的審視,而不在于你有缺點。”

  不,不是我們的缺點毀了一次演講或一個藝術創作。莎士比亞的劇本里有很多歷史方面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里有很多無病呻吟的傷感句子。可是,那些缺點完全不影響這些偉大作品的美。與它們震撼人心的美相比,它們的缺點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我們愛朋友也是因為他們的美德,而不是他們的錯。

  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得靠我們的長處。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改正缺點,然後忘記那些缺點,輕松上路。

  耶穌不會像考官似的問那些身體和精神備受摧殘的人為什麼會這樣。他也不會只是無謂地同情他們,他從不說:“哦,你真可憐,你真命苦。你適應不了周圍的環境。你是怎麼開始墮落的呢?”

  不,耶穌會直截了當地切中問題的要害:“我赦免了你的罪,去吧,現在,你清白了。”

  以往的錯誤和現在的弱點使我們有很深的負罪感和自卑感,這是一種十分糟糕的心理狀態。陷入這種情緒之中時,我們羨慕別人,厭棄自己。我們應該做的是拋開所有過往,勇往直前。

  首先,要想學會欣賞自己,就要容忍自己有缺點。這並不是要我們降低標準,不負責任地混日子,而是要我們明白: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沒有人總能保持十全十美的狀態。這麼期望別人不公平,這麼期望自己也是十分愚蠢的。

  幾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協會,協會里有一位女會員,她是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她挑剔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工作上,她在對手面前是驕傲的勝利者。她會花上幾個小時苦思冥想每一份報告。發言時,她滔滔不絕,搞得下面的聽眾精疲力竭。那些不請自來的客人在她家從來都得不到熱情的招待。她總是在家中聚會前事先安排好每一個細節。通過努力,這位女士在每件事上都做到了冰塑般的完美。她犧牲了快樂和溫暖換取了她那乏味的完美。

  強迫自己保持完美和自虐並無區別。我們和別人一樣好還不行,我們還一定要超過別人,我們要像黑暗中閃爍的星星那樣發著閃亮的光。我們是在和別人比試,而不是在以自己的才能去工作,我們只會在意別人是不是像崇拜偶像一樣崇拜我們的完美。完美主義者也和普通人一樣會失敗,但他們不能面對自己已經失敗的現實,他們憎恨自己,卻不能戰勝失敗。

  肯于放棄完美的女人,才能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古語雲:“甘瓜苦蒂,物不全美。”從理念上講,人們大都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正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一樣,也不存在精靈神通的完人。但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很大一部分女人仍然習慣于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樣樣都是,對別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認識自己,操縱自己,人的自信不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同時也相信自己有缺點、毛病。一旦放棄了完美,就會明白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女人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知道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知道自己的困難和局限,自己永遠具有靈與肉、好與壞、真與偽、友好與孤獨、堅定與靈活等兩重性。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