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不再迷迷糊糊過日子

時間:2013-04-01 10: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母親帶著一身病從村東頭走到村西頭給我交兩塊錢的學費,那時起我就告訴自己要懂事,要努力扛起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的重擔,更不能辜負母親為自己取的名字。

  我上學的第一個學名叫姚啟動,是母親取的,母親說:“姚啟動這個名字靠山能打動,靠山能發家!”我上三年級那年,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現在的姚啟中。我希望自己將來時來運轉娶個媳婦,我姚啟中的孩子能啟發整個中國。母親給我取的小名叫“扛事”,這個名字寄托著她的無限希望,她希望我未來有天大的誘惑和不幸都扛得住,遇到的所有苦難,在我面前都能像個小玩具似的被我拂之而去,擺脫姚家以往苦難貧困的標簽!

  1988年初冬,我16歲。一個星期天早上,我和同學借了個河蝦網,想撈點河魚小蝦回家曬幹留著過年。這樣既能讓一家人過上個肥年,又能顯出自己能幹。我高高興興地走到3里路開外的小宋營莊南地的一條小河邊,那天中午十一點左右,我撈到了不少小魚小蝦。這時天暖和些了,河水化開點了,我想不如趁著這個時候多幹一點。突然一不小心左腳踩在化開了的爛泥上,一下子滑倒了。我的右手正好按在葦茬子上,一下子就被穿透了,如果當時是身子硬刮在葦茬子上,或許這時的我早已變成一堆白骨了。

  雖然我是在無數人的臉色中成長起來的,小時候不知挨了別人多少打罵,可是在上學時,沒有老師和同學看不起我。我在楊廟中心小學上學時,沒有因為我家窮就嫌棄我、欺負我的同學。我在路上看到了老師,一定會大聲和老師問好。

  我小時候愛聽戲看電影,這時我的那位光棍三叔就會給我一毛錢、兩毛錢買一大碗面條吃,有時候還會多給五分錢吃碗肉絲面。有一次我們去8里路外的高塘集趕會聽戲,三叔給我買了一斤鍋盔饃吃,每到過年他還給我掏兩毛、五毛錢,這樣的小事不勝枚舉。我小時候經常受欺負,為這他和別人打了好幾次架。

  我家後院有一位熱心腸的姚賀啟大爹。他開了家染坊,在街面上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他曾對我說了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鼓勵我說:“扛事呀,你好好幹,將來一定能娶上媳婦,你的長相不是寡漢相。”姚賀啟大爹去世後,我沒有能力擺宴對他表示無限的感激,空手在他的墳前淚如雨下。我把他的恩情記在心里,每到過年時,都會給大娘送去祝福。

  1990年, 18歲的我輟學了,只上到了小學四年級。那年冬天,我和哥哥從鄰村陳莊賒了點生姜,我們倆拉著這些生姜走了240里路來到了北鄉的亳縣去賣。這兩百多里路我反反復復地走,並不覺得累,我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光靠想是想不來的,一定要腳踏實地去做!那年我第一次吃上了純小麥的挂面條,我和哥哥每天早晨三點鐘起床,每人拿著一桿秤拉著兩個濈轆的架子車,去大洋集、三閘集、三堂集、古城集……去佔位置、搶地盤,每天早晨吃的飯都不擱鹽,那也比家里的紅薯面不擱小蘇打好吃!

  那一整個寒冬磨煉了我的意志,雖說我的兩只耳朵和手腳都凍壞了,留下了病根,但我不後悔,因為那一個月我們賺了100多塊錢,別人也許會不屑一顧,但這100多塊錢在當時我們一貧如洗的姚家看來簡直是天文數字。在這一個月里,我領悟了刀不磨不鋒利、人不磨不成器的道理,更堅定了我繼續奮鬥的決心!

  我之所以可以坦然地把這些童年的苦難寫出來,是因為我深信苦難中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就像在我家最困難每天只吃一頓飯的時候,我也堅信總會有吃上三頓飽飯的一天!我們姚家幾代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奔波勞碌的人,這些苦難為日後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