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此番,已是第三次來日本了。
前兩次,都是自己主動來的,此次卻是迫不得已。前兩次,是為了出人頭地,決心忍受一切的清苦乃至屈辱;此次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使命,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實際上就是流亡,所以輕易不敢拋頭露面。
好在,陳其美給了他一筆巨款,花錢倒是不再發愁。身邊又有姚冶誠陪伴,正可利用這個時機,好好讀讀書,研究些問題。
最大的遺憾是,國內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自己卻無能身臨其境,只能通過報章和親友的來信,密切關注著這一切。
蔣介石剛到日本,就從報紙上,看到了清廷的退位詔書。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看到這份預示著延續幾千年的帝制正式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的詔書,蔣介石和所有的革命黨人一樣,很是興奮。
隨之,又看到了袁世凱按照南京臨時政府的要求,宣布的政見。他稱讚“共和為最良政體”,發誓“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
就在清帝退位的次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人選。
袁世凱是中外公認的中國此時所需要的強人。3天後,臨時參議院以全票選舉袁世凱為統一後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此同時,臨時參議院還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共和國家實行責任內閣制,以國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內閣承擔行政責任,對國會負責,總統乃虛權元首。
4月初,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大家都暢出了口氣:革命,終于成功了!革命黨的歷史使命,終于完成了!
黃興這些黨內先進,也不過30多歲的年紀,都在談論“功成身退”之事。
不滿25歲的蔣介石,也蓄了胡須,深居簡出中,繼續關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
蔣介石也很關注同盟會領袖人物的去向。
孫中山辭職後,移居上海。
黃興為南京留守,負責遣散南方的軍隊。
胡漢民辭去總統府秘書長之職,回任廣東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