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動情回憶,為你講述一位文藝青年與攝影邂逅的藝術人生|加布裏埃爾巴西利科

時間:2016-03-31 10:30   來源:鳳凰讀書

  加布裏埃爾巴西利科

  Gabriele Basilico,1944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是蜚聲世界的建築與景觀攝影師。他稱自己為“空間的丈量者”(a measurer of space),終其一生致力於通過大畫幅攝影記錄由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的環境轉化,以及人類影響下的自然風光與城市景觀的變遷。2013年,巴西利科辭世。2015年,“加布裏埃爾 巴西利科攝影獎”在義大利設立,致力於鼓勵青年建築與景觀攝影師的藝術實踐。

  “1944且就在這個月,米蘭又遭受了新一輪的炮火攻擊,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去年年8月,我出生在這個城市。那時,戰爭還在繼續,並8月,從12日夜到13日, 504架飛機向城市投擲了約2000噸的炸彈,造成了大規模的傷亡和破壞,由此引發的火災還波及了附近的其他地區。

  忘掉過去,對每一位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説,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逐漸轉化為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那是一種集體上的衝動,為了城市的重建,為了新的生活。”

  “我出生時的家,位於庫薩尼大街10號,和許多米蘭的房子一樣,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家被兩組建築包圍,一面靠近馬路,另一面在靠裏的位置,中間是庭院。前面的那部分建築由於靠近馬路,在大轟炸的時候幾乎全部被摧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戰爭一結束,那些被堆積成小山一樣的瓦礫就變成了孩子們的冒險樂園。童年時我們都是在那裏嬉戲玩耍的,我們用廢棄的建築材料和荒地裏的灌木枝搭成小房子,玩得不亦樂乎。當然,跟其他小夥伴打仗在所難免。

  這幾年我曾回想過童年時的那些遊戲和他們之間存在的聯繫,這一切都歸因于當時建立在“廢墟”之上的“創意實驗室”——我想像的是,時間最終會讓一個地方帶有“皮拉內西式廢墟”的色彩,而我的工作就是用攝影記錄下這30多年來城市內外的各種變化。

  我的朋友瑪麗娜 斯巴達( Marina Spada)導演的電影《如影隨行》( Come l’ombra)的拍攝工作全部是在米蘭進行的,我也有幸參與了攝影部分的工作。這部電影成功地讓大家領略了米蘭斑駁破敗的景象,也讓我回憶起了自己的第一個攝影主題,它是關於米蘭郊區的,也改變了我的攝影軌跡。”

  “讓我們重新回到1943年8月,當時整座城市遭受了2000噸炸彈的轟炸。隨後的幾天,倖存下來的市民走到被轟炸後的居民區,在廢墟中尋找那些被殺害的無辜居民的遺體。在這裡我要提一下兼具作家與藝術家身份的阿爾伯托 薩維尼奧( Alberto Savinio,他出生在希臘,後來在德國和法國生活),他也是這場災難的倖存者之一。

  請允許我引用一段文字,出自《聆聽城市之心》一書的最後一章,這本書也是薩維尼奧為米蘭而創作的:

  ……遊蕩在米蘭的廢墟中,為什麼我會如此興奮?我應該悲痛的,但是我卻充滿了喜悅;我應該思考死亡的,但我卻在幻想今後清爽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為什麼會這樣?或許在我看來,死亡會創造新的生命,而毀滅則讓這座城市更加強大,更加富饒,更加美麗。

  米蘭,我向你保證,曾經的你在我和你自己內心裏都是沉寂的。但是現在,我回到你身邊了,我為你放棄了自己的生活,站在瓦礫中,頭上是你的天空,周圍是你廢棄的花園。

  ……站在佈雷拉大街30號希望清潔公司大門的指示牌下,還用再補充什麼嗎?它已經説明瞭一切。”

  米蘭,1987年。作者與弗蘭塞斯克 拉迪諾、文森佐 卡斯戴拉。克裏斯蒂娜 歐麥尼托拍攝

  “大批作家以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和激烈的文字記錄下這座城市重建的歷史。但在這些文字中,我最推崇的還是阿爾伯托 薩維尼奧的作品。因為他對城市的愛從未中斷過,超越了這座城市的形象,它的美學價值,甚至它的社會問題。這種愛如今又被找到了,在建築大師阿爾瓦羅 西扎( lvaro Siza)的作品和思想中。

  他往往能使郊區那片雜亂無章的土地傳達出一種情感,並準確地擊碎觀察者失落和絕望的情緒。它引誘我們去尋找一個“異域美女”,她不僅存在於記憶中的傳統中心,還有可能在零星分佈的城市郊野。

  攝影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具有紀實的作用和使命。當然,它與生俱來的美感和它對事物精準的反映,也是對這個世界最美的詮釋。”

  書籍推薦

  鏡頭背後系列《加布裏埃爾 巴西利科:都市生活》

  原書名:Gabriele Basilico: Metropolitan Life

  [意]加布裏埃爾 巴西利科 | 著

  劉芳志|譯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6年3月ISBN:978-7-80501-842-3

  《都市生活》初為加布裏埃爾 巴西利科的自傳,于2000年前後整理創作。後經義大利知名影像學者喬萬尼 卡爾文茲擴充、輯錄相關文獻編輯出版而成。全書回顧了攝影師的藝術創作生涯,從建築學專業學生時期的初次“涉影”,到中年幾次重大創作項目的構想與實現,再到晚年對攝影實踐與建築藝術的反思與總結。展現了一位文藝青年與大畫幅邂逅,並情定一生的感人故事。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