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歸零》:行走回歸初心,“行走的力量”五週年紀念

時間:2016-02-18 09:29   來源:鳳凰讀書

  書名:歸零

  主編:陳坤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2月出版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行走,安靜,歸零——三步開始,梳理你的人生。

  連續五年,陳坤都會帶領著一群年輕人開始“行走的力量”項目,通過最本能的行走方式,在過程中止語靜心,得以放下雜念,認清自我,為內心注入力量。杯子滿了,無法注入新的水流;人也一樣,走著走著,需要適時地放下,不管是成功,還是挫折。本書從2015年“行走的力量”出發,以“歸零”為概念,通過“行”“靜”“零”三個部分講述行禪、靜心和極簡生活,展現“歸零”的生活藝術。

  這次參與“行走的力量”的志願者們,以自然和內心變化為靈感,進行了文字、視覺類的創作。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他們微妙的變化、努力接近真實自我後的觸動。我們還邀請到建築師梁井宇、媒體人張偉、郭小寒、作家彭彭、“家園計劃”的梁冠華、日本和紙職人迦納武、法國默劇大師比佐、美國極簡主義生活家Minilist組合等,分享他們對於“歸零”的體悟,以及行之有效的“歸零”生活指導。大家在面對這一主題時,似乎變得更加坦誠和放鬆。

  我們無法提供絕對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只希望你能安靜地隨著這本書同陳坤走完香格里拉與世隔絕的240個小時,感受行禪的安寧,體悟簡單生活的美好,最終能夠感受到“歸零”的力量。因為無論從哪出發,我們都需要找到內心的平靜。

  【作者簡介】

  陳坤,創立東申童畫、東申九歌,《行走》MOOK、《我們》MOOK出品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國內知名演員,2001年,簽約榮信達影視公司;2007年8月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界慈善志願者服務總團慈善宣傳大使。2008年加盟銀魚音樂。主要影視作品有《像霧像雨又像風》《金粉世家》《畫皮》《建國大業》《龍門飛甲》等,曾多次獲得音樂、影視大獎。

  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捐助大愛清塵、關愛老兵、大病醫保等民間慈善項目。2010年發起心靈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于2013年11月獲得奧地利大使館頒發的“雪絨花”勳章。2011年出版個人隨筆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突破30余萬冊,入選第七屆作家富豪榜。

  【作者名單】

  敖然

  自由攝影師,Getty Images China簽約攝影師。達斡爾族人,生長於呼倫貝爾的野馬,笨嘴拙舌的手藝人,電子設備殺手,不夠資深的吃貨,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班宇

  也叫坦克手貝吉塔,寫詩、小説、評論,後知後覺者。

  戴蓉

  70後,復旦大學教師,《新民晚報》副刊專欄作者,《讀者》簽約作者。出版作品:《容我想想》。

  郭小寒

  資深媒體人、樂評人、演出策展人、樂童音樂副總裁。

  韓松

  自由攝影師,開有小型工作室“原畫冊”,SIPA圖片社簽約攝影師,攝影和文字作品見於《旅行家》、《南方人物週刊》等,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孟洋洋

  視覺設計師,漫畫家,西域史愛好者,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彭彭

  本名彭針雨,自由撰稿人,喜歡旅行、寫作、畫畫和有意思的人事物。已出版《愛的學徒》、《素顏 修行》、《走,一個人去旅行》等作品。微信號公眾號彭彭的慢遊時光(wandertime)

  Succulency

  本名劉曾林,插畫師,喜歡練習巴西柔術及其他一切有趣的事物。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鐵陽

  90後獨立音樂人,喜歡聲音構建的世界,音樂作品兼具故事感和畫面感。曾為多名音樂人製作單曲和專輯,擔任音樂會音樂總監。2015年入圍蝦米音樂尋光計劃併發行唱片《發光的海》,擔當詞曲創作、製作人和編曲。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遠子

  湖北人,現居北京。已出版小説、散文集《十七個遠方》。2015“行走的力量 青年夢想計劃”志願者。

  張偉

  微信公眾號“新世相”創辦者,前《智族GQ》副主編。

  張曉晨

  演員、歌手,代表作《怒放》、《隋唐英雄》等。

  【採訪對象】

  Greta Taubert

  自由撰稿人,現居德國萊比錫,作品多見於《SZ》、《The Time》、《Vice》、《Cicero》等媒體,曾入選2009年德國《Medium》雜誌的“30歲以下的30位記者”和2014年Newsroom.de網站的500位女性媒體人。

  迦納武

  日本和紙職人,在美濃市郊外開有一間名為“幸草紙”的和紙工房。

  梁井宇

  北京場域建築工作室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城市研究者。2008年WA中國建築優勝獎獲得者,多次在國內外建築院校、機構開設講座;建築作品及文章見於國內外各類刊物和出版物。近期作品包括: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民生銀行美術館等。

  Philippe Bizot

  法國默劇表演藝術大師。20 歲獲國際啞劇金獎,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並辦有啞劇學院,被譽為“活躍的靜修士”。

  唐冠華

  前廣告人,中國共識社區運動、“家園計劃”發起人。

  【目 錄】

  Part1 行

  歸零

  行走的力量五年紀事

  “與世隔絕”的240個小時

  從五到零

  走在香巴拉,行至理想國

  不怕走路的人

  上山

  Part2 靜

  音浪!音浪

  靜心與冥想 梅裏雪山的禪修課

  修行之地

  從一本書開始修行

  乾淨

  喧囂與寂靜

  我就是喜歡沉默——專訪 默劇大師菲利普 比佐

  在反覆與靜止之間,沉靜地咏誦

  這是我最後一次寫野孩子

  Part3 零

  晨昏四季,在紙上不斷重復——專訪 美濃和紙職人迦納武

  或許建築師這個職業都是多餘的——專訪 梁井宇的居住之道

  回宅:追求簡居生活的家

  莫比烏斯圈

  簡單,簡單,再簡單

  “物質主義者”的新生活啟示錄——專訪 Greta Taubert

  心歸山林

  普通至極的避世小屋

  “桃花源”的人間試驗——專訪 梁冠華和他的“家園計劃”

  Part4 青年夢想計劃特別企劃-Young Hero

  張傲月:知道我在跳舞就好了

  白舉綱:寫自己,哪怕再爛

  于傑:這絕不是什麼文藝的行業

  大橘子:拿慢刀子戳心窩

  白莫媞:時間就是用來虛度的

  【精彩試讀】

  歸 零

  陳坤 | 撰文

  杯子滿了,無法注入新的水流;人也一樣,走著走著,需要適時的放下,不管是成功,還是挫折。

  五年前,我帶著一顆簡單的初心發起了“行走的力量”,想幫助更多的年輕人通過“行走”這個本能的方式,讓心靜下來,慢慢地,內心的力量就會生起來。我一直都認為,“行走”本身並不具備什麼了不起的能力,它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安撫心靈的項目,像一把掃帚,掃掃自己的心。這個掃帚沒什麼力量,有力量的是你們的心。

  回想這五年的足跡,我們帶著一群年輕人走過西藏、青海、喜馬拉雅、敦煌戈壁、香格里拉,在行走中找到內心的安靜。當身體被洗禮之後,靈性才會出現。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替我們走路,沒有人可以替我們修行。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去實踐,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去經歷成長。行走,只是為了讓心更平靜。

  曾經覺得,幫助別人是一種喜悅,同時內心也收穫了許多。行走就是在參與者心裏播下一顆正面的種子,希望未來會開花結果。我竭盡全力推動的一股關注內心的力量,其實是我內心最渴望擁有的。這是我做“行走的力量”五年來明白的一個道理。看著這些年輕人一點點變得強壯起來,我的心裏也會聚集很多能量。這些能量,足以讓我做更多的事情,傳遞給更多人。

  對我來講,難的是,在走的過程裏保持住最單純的初心。

  在這五年裏,從最初的熱情到中途的疲憊,有時候也會抱怨:“做了五年了,到底幫助了多少人?”偶爾也會蹦出雜念:“今年會不會做的更輝煌一點?”行走就像人生,走的時間長了,常常忘了為什麼要出發,因為腳已經適應了走路的節奏。從山裏回到城市的那幾天,我翻看每一年行走的照片,整個人都定住了。每一個當下的安靜,都是珍貴的;每一刻的專注,都是禪定。

  我心裏有了一點小小的變化:從有所求,慢慢變得無所求;從擁有俗世間的目標,變得毫無目的,這是我當下的心境。走了五年,內心積攢了諸多的感受,是時候停下來,放空自己,觀望內心,感受當下的平靜。安靜從未在遠處,只在當下。

  這一刻清明寂靜的感受,仿佛在無常的生命中開闢了一塊時空。

  我試著把這個片刻當作生命中的停歇,像生活與夢想之間的停歇,呼與吸之間的停歇,哪怕只有瞬間,對於生命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這一刻的當下,是初心的乍現,是放下自我的過程,也是一種歸零。

  當我放下自我,一切歸零時,似乎擁有了整個世界。

  秋陽創巴仁波切曾經説過:“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個宇宙都是你的,因為你一無所有,既礙不著什麼,也擠不著什麼;你面對無垠的開闊,你是宇宙的君王——因為你是一粒沙。”

  人生是一場通往遠方的跋涉,願我們初心不變,安靜行走。

  喧囂與寂靜

  張偉 | 撰文、圖片提供

  周赟 | 編輯

  我是一個生活在大城市、每天疲憊地工作到深夜、需要應對最瑣碎的工作和生活的人,也就是説,由於身份使然,我了解喧囂,投入喧囂,這個時代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雜亂刺耳的聲響,我都能聽到。同樣與這大多數人相同,我沒有任何假期與身體空閒,所感受到的身體和心理的疲憊,正如所有疲憊、煩躁和總有逃離之心的人所感受的那樣。

  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一件事讓我從這大多數人中跳脫出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種喧囂,躲進某個寂靜之處喘口氣。我從來不咒罵生存的環境,或哀嘆自己的苦刑。

  尤其是,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蒐集資訊。11年來,我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媒體人,我需要知道小地方和小人物的故事,也要知道大人物的秘密;有段時間我開始做國際新聞,所以每天生怕錯過一些理所應當知道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瑣事——比如美國的市長去脫衣舞廳當了保安。後來,我開始寫微信公眾號,這就更可怕了,網際網路的海洋,我恨不得全部喝進肚子裏。

  我知道一些像我這樣的人的秘密。比如,E.B.懷特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安靜的隨筆作家之一,他給浮華紐約的報紙和雜誌寫文章,卻要住進郊區的農場裏。不過,我知道他也是一個疲憊的喧囂者。就算在農場裏,他也時刻被噪音裹住,痛苦不已。“每逢我有點閒暇拿起報紙,都是為了搜尋關於電視的消息,因為我相信電視將成為當今世界的探測器,借助這次超越自身視野的新機會,我們將發現普遍和平是不是面對新的和難以承受的擾攘,或者天空中有沒有一縷挽救危難的光照。”

  E.B.懷特知道怎麼描述這種痛苦。他清醒地指出“當今的競賽是發生在喧囂者與私語者之間”。似乎只有兩種選擇,接受喧囂之苦,或者躲在一個遠離世界的地方私語。我知道,和我一樣忙碌疲憊不快樂的人大多數都有這樣的嚮往,以至於他們歌頌荒野,坐在地鐵、汽車后座或者獨立辦公室的沙發上看著隱居者的照片望眼欲穿。

  並不是因為我有巨大的雄心支撐,或我有異於常人的體力與耐心。我要分享的經驗其實蒼白易得:我心裏收集著一些寂靜的記憶,並且不時鑽進那些記憶裏面,它們對我就像一瓶香水,打開蓋子,那種寂靜的香氛就能快速瀰漫出來;再打一個比方,它們像是風乾了的藥引子,只要掰一小塊兒,就能治療焦躁的大病,而且一時半會兒也用不完。

  每個人都有寂靜的記憶。我説的是每個人,將生命歷程作為一個緩慢延伸的整體來看,總有某些時刻是寂靜的。對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説可能是某一次傍晚回家看到的風吹荒草,對城市的孩子可能是公園草坪上獨自坐過一次,也可能並沒有那麼刻意,下過雪的早晨早早出門,晚風裏頭一個人走在街頭,或者坐在辦公室裏直到人去樓空。

  這些寂靜時刻,假如你沒有浪費掉,可以在破碎的忙碌中,隨時讓你得到休息。

  對我來説,我記得許多對別人不值一提的時刻。

  小時候,我曾經花過漫長的半個下午,坐在一隻要生蛋的母雞對面,一邊看書,一邊不敢吭聲地守著它把蛋下出來。那時起我就明白,母雞生蛋真是這個世界上最安靜的過程。大學剛畢業那年,我有幸還沒有變得疲於奔命,有一次,我和幾個時事評論員和網站記者一起去了北京西山的一處防火站,下山時,天即將黑了,剩下一些微微的藍,沒有人説話,大家急匆匆地對付腳下的山路,這時候路邊升起了幾隻螢火蟲,一飄就消失了。第三次是,剛結束了一場黑暗的、涉及官場爭鬥的採訪(有些採訪對象見面的過程就像地下交易一樣緊張),我訂了回北京的過夜火車,買了一本《呼嘯山莊》,就著臥鋪車廂裏昏暗的閱讀燈,聽著車輪摩擦鐵軌的低響,看完了一場激烈的生死愛恨,一抬頭,天快亮了。

  一段一段並不長的時間,到現在想起來真是受用無窮。就好像記憶把那段時間帶來的感受完整地封存成一瓶可以取用的東西,只要花幾分鐘,就能重新經歷一次,就像是請了一個短假,去了一次山林。

  這是一種隱秘的經驗,而且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每當我的頭腦就要過載,所有的混亂、煩躁和焦急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或者,每當我只有20分鐘時間,必須坐定在電腦邊上敲出當天晚上的文章時,我會熟練地提醒自己母雞的神態,火車跑過鐵軌的聲音,或者螢火蟲一閃而過的樣子。我心裏時刻存儲著至少三種寂靜的記憶,並借助它一次次有效地壓制喧囂。我還對這種儀式一樣的過程進行了命名:每次在寫“世相”的文章時,我就像在找螢火蟲。

  我沒有什麼結束喧囂的良方——既不能結束這個喧囂的時代,也不能結束自己喧囂的生活。但我知道如何跟喧囂安然相處:有點像一隻刺猬,假如一直拼命縮進自己的身體裏,抵達那些記憶,就能感受到始終存在的寂靜,短短暫暫地,重新經歷一次小説裏的生死,或者母雞生蛋時的安靜。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