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陳坤出品雜誌書《大宇宙》 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時間:2015-12-11 15:08   來源:鳳凰讀書

  《大宇宙》/陳坤 出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12/48.00元

  地球人,請收好這封太空派對的邀請函!

  宇航員、天文學家、隕石獵人、藝術家、科幻作家、音樂人、暴風兵、外星人……他們已從各個地球角落出發,與你共赴宇宙盡頭的盛大狂歡!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太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太推動者、航太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年輕視角,先鋒思考,一手報道,前衛設計!

  【作者簡介】

  陳坤,創立東申童畫、東申九歌,《行走》MOOK、《我們》MOOK出品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國內知名演員,2001年,簽約榮信達影視公司;2007年8月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界慈善志願者服務總團慈善宣傳大使。2008年加盟銀魚音樂。主要影視作品有《像霧像雨又像風》《金粉世家》《畫皮》《建國大業》《龍門飛甲》等,曾多次獲得音樂、影視大獎。

  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捐助大愛清塵、關愛老兵、大病醫保等民間慈善項目。2010年發起心靈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于2013年11月獲得奧地利大使館頒發的“雪絨花”勳章。2011年出版個人隨筆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突破30余萬冊,入選第七屆作家富豪榜。

  【gogo makers】

  出品人 陳坤 費勇

  總編 陳坤

  執行主編 周赟

  編輯顧問 盧燕珊

  編輯 徐晴 夏雨池

  特約記者 Platinum(東京)

  英文編輯 鄭牧青 孫名梓

  責任編輯 王晨曦

  平面設計 Typo_d

  【gogo writers(a-z)】

  班宇

  網路化身“坦克手貝吉塔”的樂評人、文字作者,常居瀋陽的出版行業工作者。

  Btr

  作家、譯者、專欄作者、書評人。曾出版有短篇小説集《迷走 神經》等,譯有《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保羅 奧斯特著)等。旅行專欄刊于《名匯》雜誌。微信公眾號意思意思(petite_mort)

  獨眼

  本名葉揚,建築評論人,媒體從業者。畢業于清華大學,曾受過五年建築設計專業訓練,做過數年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出版小説《比如,單身》《胖子》《通俗愛情》《在無盡無序的汪洋裏,緊挨著你》等。

  Darth_Coco,漫畫作者,插畫師,翻譯兼撰稿人。《星球大戰》資淺愛好者,501軍團的常年親友,一名預備役絕地。

  高雅

  城市研究者,畢業于哈佛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城市規劃師。

  Lo

  資深撰稿人,現居北京。遊走于香港、北京兩地的文化傳播者,曾經工作于香港《號外》雜誌,目前從事文字和影像傳輸工作。

  瑪鯊苗醬

  瑪莎與苗醬的兩人製作團隊。短片、攝影、撰稿作品見於Lens、《財經》、《私家地理》、《南風窗》等媒體。2015年發佈多媒體項目《從黑夜到白天:中國同性戀首次群體出鏡》,目前主要參與類型片劇本開發與製作,同時正在完成紀錄長片《黑夜王國編年史》。

  Ryan

  懶人插畫師,目前漫畫畫得比插畫多。靈感均來自日常發呆。

  水母

  文化女青年,筆耕不輟的非文字工作者,三心二意的劇場工作者,冷門文化癡迷者,微信公眾號水母小星球通信(jellyfishdiary)

  糖匪

  獨立幻想作家。作品發表在《科幻世界》《上海文學》。代表作《黃色故事》《八月風燈》《面孔》。2013年起,短篇小説陸續被翻譯到國外發表,並被收入當年的”美國最佳科幻年選”以及《世界科幻選》。

  煙囪

  真名彭撼,湖北枝江人,200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現為敘事癖和乞丐出版主編。

  趙人秀

  大家都叫她cab,創業者,鼓手,18流導演,達摩朋克。住在北京,心在宇宙。

  gogo interviewed(a-z):

  Alexandra Lethbridge

  畢業于布萊頓大學的攝影專業,目前就職于英國攝影雜誌Photoworks。作品《隕石獵人》入圍2014年法國Aperture Foundation Paris Photo First Photobook獎項,同時也是英國FORM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5 Clifton Cameras 獎項得主。

  陳熹

  工作生活于北京。1985年生於武漢。2008年本科畢業于江南大學美術學專業,2012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現為自由藝術家,作品範疇包括繪畫、動畫、裝置、寫作等。

  Christine Anderson

  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CEO,曾經供職于美國空軍超過三十年,擔任美國空軍菲利普斯研究室航太研究部主任、組建航太飛行器研究部門等。

  大垣美穗子

  藝術家,1995年在日本愛知大學學習藝術與音樂,199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研習雕塑,2003年成為教授Klaus Rinke的碩士研究生。2015年在日本京都開辦個展“永恒的瞬間”。

  DZ

  本名張鍔,1969年生的上海人,中國第一代星戰迷,501中國駐防軍的第二任指揮官。

  Geoffrey Notkin

  電視節目主持人、製片人,作家,隕石研究者,音樂人,出版人以及攝影師。他研究的領域包括地質學、天文學、文學、攝影和設計等,還是Aerolite Meteorite公司(向世界各地相關機構及隕石愛好者提供隕石標本收藏、研究)的總裁。代表作品有紀錄片《How the Earth Was Made 》(2007),《Meteorite Men》 (2009)。

  洪濤

  旅遊行業從業者,機器人愛好者,星球大戰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成員(TK60708)R2D2中國製造者俱樂部發起人。正在製作的R2D2基於ROS機器人作業系統,搭載鐳射雷達、慣導等感測器,實現人臉識別、同步定位與建圖及路徑規劃等功能。並實現與人交流,自主導航 。

  焦立中(Leroy Chiao)

  美國航空航太局(NASA)資深航太員、工程師。1994年7月8日搭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升空;1996年1月11日搭乘“奮進”號太空梭執行STS-72任務並進行艙外活動,成為首名進行太空漫步的華人;2004年10月13日,搭乘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升空進駐國際空間站並擔任站長。在他15年的航太員生涯中,四度升空,六次太空漫步,太空停留總時數達229天7小時38分5秒,離艙太空行走累計36小時,是在太空一次性停留時間最長的美國宇航員之一。

  劉慈欣

  高級工程師,首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幻文學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自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連續九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入圍“2014 中國好書”。2015 年,憑藉長篇小説《三體》成為亞洲首位“雨果獎”獲得者。

  李劍鴻

  噪音及聲音藝術家,從1990年代末開始製作音樂,中國大陸實驗音樂的先行者,推出近30張個人、合作和合集作品,發行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比利時、俄羅斯、法國和香港等。2004年在參加巴黎“白夜”藝術節上被聲音藝術家茲比格涅夫 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稱為“中國最好的噪音藝術家”。

  Scott Loxley

  國際星戰COS迷組織501軍團成員。2013年11月,47歲的他離開墨爾本,扮成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帝國風暴兵”一角,徒步環行澳洲18個月,為他家鄉的墨爾本蒙納士兒童醫院籌得11萬澳元善款。每年將有300名兒童在他捐贈的新醫療器械的幫助下得到治療。

  Starlab (Barahat)

  電子音樂製作人,生於印度新德里,活躍於世界範圍內的Psytrance音樂舞臺,足跡遍佈美國、葡萄牙、泰國和尼泊爾等地。目前簽約于印度首屈一指的音樂廠牌Digital Om Productions。

  童發強

  80後,隕石愛好者,受父親影響成為隕石獵人,雖年輕已入行八年。

  Tom Eitler

  城市土地研究所(ULI)副主席,城市規劃師。畢業于弗吉尼亞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士,擁有超過25年的從業經驗,專業于城市綜合改造,歷史保護、交通系統規劃等。

  韋瑋

  化身Vavabond的實驗音樂人,2006年與李劍鴻組成“迷走神經”音樂組合。

  葉永烜(Ip Wing Huen)

  天文學家,曾任職于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徂r Sonnensystemforschung)、太空計劃室首席科學家,現在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任教,並於澳門科技大學出任特聘教授。1982年和法國科學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即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2009年NASA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小行星18730 (18730 Wingip,葉永烜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KV7,于1998年5月23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臺近地小行星搜尋計劃發現,以葉永恒先生的名字命名。

  內容簡介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太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太推動者、航太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鋒思考,全球視野,一手資料,前衛設計

  ★引領青年閱讀新浪潮,一本耐讀、精美、收藏級的時髦雜誌書

  喜歡仰望星空,因為我們的歸途是星辰大海。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從古至今不曾停歇。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登月成功,將人類的太空夢想正式點燃。從太空競賽、冷戰結束到今天全球矚目的航太新聞、風靡一時的科幻電影、小説,甚至藝術領域的太空審美,地球人的“太空熱”幾經沉浮,經久不衰,日益深入流行文化和人類的日常生活。

  《大宇宙》從登月時刻開始,多角度、多面向地深度報道、記錄、解析當代人的宇宙探索夢想,即有穿行太空的宇航員、天文學家、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也有對宇宙抱有強烈好奇並以此為靈感創作的年輕藝術工作者,更有勇敢的隕石獵人、狂熱的科幻影迷……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目 錄】

  【cover story:across the universe】

  1969.7.21:登月時刻

  1969.7.21: Man on the Moon

  焦立中:我們只不過在宇宙開了個小派對

  Leroy Chiao: We Just Had a Small Party in the Universe

  再見地球!無法返程的旅途

  A No Return Journey

  葉永烜:人類為什麼要走出非洲?

  Wing-Huen Ip: Why Do People Go Out of Africa

  埃隆 馬斯克VS.尼古拉 特斯拉: 跨越一個世紀的火星對話

  From Nikola Tesla’s Talking with the Planets to Elon Musk’s Mars Oasis

  第二世代太空潮:走出象牙塔

  The Trend in the Second Space Age: Walking Out of the Ivory Tower

  太空城市-仰望星空的正確方式

  Cities Beyond the Universe: The Proper Way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休斯頓—不只在太空

  Houston &Aerospace: Not Only in the Space

  Astrodome:復活中的航太遺跡

  Astrodome: The Space Remain in Resurrection

  酒泉:中國式使命感

  Jiuquan &Aerospace: Chinese Sense of Mission

  文昌:一劑城市藥方

  Wenchang &Aerospace: A Dose of Medicine for the City

  一場虛實之間的尋找遊戲

  A Searching Game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隕石獵人:大地上的星星捕手

  Meteorite Hunter: Hunting for a Chance from the Sky

  傑夫 諾金:隕石獵人,搖滾明星

  Geoff Notkin: Meteorite Hunter, Rock Star

  童發強:子承父業的“追星人”

  Tong Faqiang: the Career is a Family Gift

  卵生宇宙、通天柱與馱地獸

  Cosmic Egg, Babel and Beast of Earth Burden

  太空聲響漫記

  Records of Space Music

  李劍鴻&韋瑋:銀河神經喚術士

  Li Jianhong &Wei Wei: The Milky Way Neuromancer

  印度音樂&starlab:寫于印度西岸的妙聲往世書

  Starlab: Wounderful Sound Puranas

  大垣美穗子:身體略大於蒼穹宇宙

  Mihoko Ogaki: Star Tales

  陳熹:製造視覺硬科幻

  Chen Xi: To Make Hard Sci-fi Vision

  劉慈欣:一個奔向浩瀚無垠的邀請

  Liu Cixin: An Invitation from Infinity

  與原力同在的驕傲

  Be with the Force Forever

  澳洲風暴——暴風兵斯考特的徒步環澳征途

  Storming Australia: a Storm Trooper’s Adventure

  洪濤:R2是我的家庭成員

  Hong Tao: My Own R2

  DZ: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指揮官

  DZ: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tar War fans in China

  科幻電影譜係

  The Genealogy of Space Opera

  木漿紙科幻的視覺傳奇

  Fantastic Pulp Sci-fi Magazine Covers

  【travel】

  遊蕩博卡拉

  Wandering in Pokhara

  從北京到博卡拉到Old Blues

  Old Blues : Perfect day in Pokhara

  【regulars】

  Story / 看見鯨魚座的人

  Comic / 時間

  Story / 城圖紀行

  Comic / Ryan’s comic

  Fiction / 墓地瘋子

  精彩試讀

  《大宇宙》內容摘錄:

  我想,所有宇航員在太空都有過情緒化的一刻,特別是你的首次任務。淚珠不會在太空飄浮,因為那裏沒地心吸力。淚水涌滿眼睛,你就得擦乾。

  ——《焦立中:我們只不過在宇宙開了個小派對》

  當那只雄鷹降落在月球上時,我跟全世界其他人一樣,完全詞窮了,一句話來都説不出來。我想當時我唯一能説的就是,“哇哦!天啊!”沒有什麼是不朽的。除了是人,我什麼都不是。

  ——《1969.7.21:登月時刻》

  “為什麼要找外星人?外星人會很浪漫嗎?會和人類擁抱、好好生活嗎?”葉永烜以人類歷史上文明間衝突可能會産生的毀滅性後果為例,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貿然尋找外星人的行為,就好像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就去捅人家的馬蜂窩。”

  ——《葉永烜:人類為什麼要走出非洲?》

  埃隆的野心甚或使命感,卻是可往返的星際大遷徙——他相信,到了2040年,火星已準備好讓人類定居。……一世紀的火星殖民工程,需要上百萬不同界別的人協助建設,即每年得送走80K+“新移民”,再加上大量物資材料,也許是超級飛船十萬次的“星際迷航”。 “我知道這聽起來多瘋狂,我不認為SpaceX能獨力進行。但如果人類希望成為‘多星球’ (Multiplanetary)物種,我們先必須解決如何將百萬人送去火星。”

  ——《埃隆 馬斯克VS.尼古拉 特斯拉: 跨越一個世紀的火星對話》

  使用火箭代替飛機作為交通工具能讓人們從休斯頓到北京只需要花2個小時的時間。未來人們度假的時候也許可以考慮去太空看看,而乘火箭搭載的飛行器去國外參加一次會議可能就像乘坐高鐵一樣方便可靠。

  ——《第二世代太空潮:走出象牙塔》

  只有休斯頓的小孩才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如何駛向太空,那是仰望和探索的視角,那是城市和人類的未來。

  ——《太空城市-仰望星空的正確方式》

  我選擇隕石的出發點是:我所得到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把隕石拿在手裏的感受是很有趣的,好像把我們中大多數人都不會去的地方握在手裏。

  ——《一場虛實之間的尋找遊戲》

  他們的征途是真的星辰大海,也是草原、河流、荒漠、冰川。所有這些危險和不確定,似乎也成為這種稀有職業的魅力和吸引力之一。

  “想想多麼神奇啊!這是一塊來自地球之外的碎片,它有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而我竟然是地球上第一個見到這個天外來客的人!”

  “星星就裝在上衣口袋中,感覺特別幸福。”

  ——《隕石獵人:大地上的星星捕手》

  人類先民認為世間萬物和人一樣都有生命,有靈性,也會交合而生育。先人們觀察到婦女懷孕,隆起的肚子就像一顆巨大的鳥蛋,婦女生産時流出的羊水,很容易比附成蛋破裂流出的蛋清。同樣,宇宙自然也會被想像成産生於一個巨大的“宇宙卵”。

  ——《卵生宇宙、通天柱與馱地獸》

  “音樂不是這顆行星的一部分,它的靈魂是關於快樂的。很多音樂家演奏的是地球上的事,而我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悲傷並且沮喪,可以説是爬向自己的音樂。而人們應該有著去向別處看看的夢想,音樂家不應該被理論、自我或金錢束縛,否則便永遠不能真正地進行創造。……土星人告訴我世界將陷入一片混沌中,而我應該做的就是演奏音樂,那時全世界都會開始聆聽。”

  ——《太空聲響漫記》

  我們會一邊想像一邊演奏,演出的時候,我們兩個就好比是在駕駛著宇宙飛船在太空裏旅行,然後遇見一些幽浮或者奇怪的現象,情節慢慢展開。

  跟進化論相比,我們更相信自己是外星移民。

  ——《李劍鴻&韋瑋:銀河神經喚術士》

  以Starlab為名,來自我對宇宙和星星的迷戀。對我來説,音樂裏面有一個宇宙,而我是其中的探險家。

  ——《印度音樂&starlab:寫于印度西岸的妙聲往世書》

  日本人認為人死了以後會成為一顆星星。我一直很憧憬夜空和人死後成為星星的傳説。我認為接近死期的老人的身體裏蘊涵著七十年份的悲傷與喜悅,我在人體上鑽孔的時候,一直在考慮著這些事情。每鑽一個孔可能就代表著這個老者的一段生命記憶吧。

  ——《大垣美穗子:身體略大於蒼穹宇宙》

  外星生命肯定是有的。但我不認為有外星人。人類最怕孤獨,因為人是絕對的社會動物。如果人類的科技到達一定程度就會覺得自己也許在宇宙裏也應該有個夥伴。然後去尋找這些同類生命的線索來安撫自己。

  ——《陳熹:製造視覺硬科幻》

  就算真的有三體人,等他到達地球也可能要幾百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人群之中傳播的資訊可能並非恐慌。大劉説,“更大可能是漠不關心。而漠不關心,比恐慌更可怕。根本不考慮以後那麼長遠的事兒,根本不做任何準備。這也是一個危險。”

  ——《劉慈欣:一個奔向浩瀚無垠的邀請》

  “暴風兵的盔甲不像人們説的那麼沒用,它救了我的命。”

  “春節太忙沒有顧得上R2,可是只有好好工作,才能養它。”

  “他大概兩個月的時候,一天晚上,不睡覺,一直不睡,我就給他哼《帝國進行曲》,他就睡著了。”

  ——《澳洲風暴——暴風兵斯考特的徒步環澳征途》/《洪濤:R2是我的家庭成員》/《DZ: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指揮官》

  當科幻電影沒有像樣的特效,還停留在模型和人偶的階段,許多插畫藝術家已在廉價科幻雜誌(pulp sci-fi magazines)的封面上鋪開了充滿未來感的視覺創作。

  ——《木漿紙科幻的視覺傳奇》

  【travel】

  我的家鄉沒必要是我出生的地方,為什麼我一定要和自己出生的地方綁在一塊?

  難道土地會滋養我的根嗎?我是棵樹嗎?對你來説我長得像棵樹嗎?

  得了吧,咱們還是講講道理吧!

  他們問:你來自哪個國家?我説:尼泊爾!

  他們就説:你怎麼可能來自尼泊爾?你看起來不像啊!

  我生活在尼泊爾,所以我來自尼泊爾。

  我出生在哪?我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特美的國家,可牛了!但我更喜歡尼泊爾!

  ——《從北京到博卡拉到Old Blues》

  【regulars】

  他把自己和一頭幼象關在集裝箱大小的玻璃屋。每一面墻上都閃跳著宇宙誕生演化的模擬圖像:超新星膨脹、星雲形成、無數星際塵埃、第二代恒星形成、氣態行星形成、行星群圍繞著雙恒星公轉著、在某一刻停下自轉的死星淪為一半凍土一半焦灼的地獄、大氣稀薄的星球上所有的湖面在沸騰。高速快進,不斷迴圈。遠超出人類計算度量的時間與空間在那一刻塌縮成這間集裝箱大小的玻璃屋。

  一頭象和一個人的宇宙。

  ——小説《看見鯨魚座的人》,作者糖匪

  “這是獻祭。”他指著墻上表示巫族紀年的一個菱形,説,“每條線是一年,4年為一輪,每過一輪,要到巫墻內枯坐一個時辰,而每個巫族人在16歲時將到巫墻內許願,定下終生獻祭的禁條以及由此得到的報償。”

  “交出一種能力,換回另外一種?”

  “有時是能力,有時是實現願望。”

  “你選了哪一種?”

  ——小説《城圖紀行》,作者獨眼

  我是不是真的?也就是説,我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我是真實的存在,我怎麼可能打開一扇墻上畫的假門就逃了出來呢?

  ——虛構《墓地瘋子》,作者btr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