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單身族群帶來巨大文化空間

時間:2015-04-23 08:15   來源:文匯報

  美國最近的一份統計顯示,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於單身,差不多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選擇獨居,“獨居人口”成為美國第二大戶籍形式。同時,北歐和日本也出現了大批獨居人口。從一個人的電冰箱、電飯鍋,到為一個人寫的“心靈雞湯”,不少商家正瞄準這一人群大作文章。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裏克克裏南伯格日前推出新書《單身社會》,他認為單身人群在“被消費”的過程中時常被貼上“異類”的標簽。他從社會學角度認為,“一個人”現象的興起,正在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性。單身族群不僅是一個細分市場,而且將帶來巨大的文化空間。

  美國獨居人群10年擴大30%

  據統計數據和訪談資料顯示,如今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個群體在過去10年擴大了30%。不只是美國人,在瑞典、挪威、芬蘭以及丹麥,近45%住戶為獨居者。日本如今也有約30%住戶獨自居住。艾裏克克裏南伯格則在《單身社會》中透露,中國、印度、巴西是獨居人口比例增長最快的國家。

  不過,面對如此浩浩蕩蕩的“一個人”,不少出版物卻喜歡用貼標簽方式將他們簡單分類。近年來,以單身為關鍵詞的圖書層出不窮,《25歲後把自己成功嫁出去》寫滿忠告和好婚姻秘笈,《別急著把自己嫁出去》則苦口婆心告訴你時間還早。推理小説《單身太久會被殺掉的》光是書名就營造了聳動可怖氣氛。而那邊廂,鼓吹“獨立”的書不樂意了,《我就想一個人去遠行》等描繪獨居生活美景的出版物接連上市,更不消説打著直白口號的《單身更快樂》《單身萬歲》。

  有評論認為,瞄準單身人群,不能只有催人快結婚或勸人晚點進圍城的“心靈雞湯”。《單身社會》譯者沈開喜告訴記者,獨居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排斥、歧視或“倡導”,都不如先做好調查。生活可能性大爆炸的時代已來臨,如何填補其中的文化空間,需要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進行闡發。

  獨居生活讓人更懂得享受伴侶的陪伴

  克裏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提到,4種要素交互作用為獨居生活創造了共同條件,它們是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訊方式的變革、大規模城市化以及人類壽命大幅延長。緊接著,書中拋出一個務實的問號:社會應如何全面迎接獨居狀態到來?

  去年,日本nhk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拍攝了一群“無社緣、無血緣、無地緣”的人,記錄下他們自我隔離的面貌,這群被打上“無緣”烙印的日本人面臨著即使去世也無人知曉或認領的困境。

  此後紀錄片同名書籍《無緣社會》中譯本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這也引發了學者對於“沒有關聯、各不相干”社會症狀的深思。同樣,《單身社會》中也提到部分年輕人支付高額租金,以換取離開父母或校園生活的自由和隱私;還有部分人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和穩定的唯一基礎;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寧願獨居,卻不願與孩子共同生活。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不少獨居者正是為了創業或爭取更好的工作環境,而選擇獨自生活。

  有書評人認為,獨居重新書寫了人們對自身以及社會關係的理解,影響著經濟發展,甚至改變了人類成長、成年和老去的方式。克裏南伯格在書中這樣寫道:媒體無處不在、人與人高度緊密相連的社會中,獨自生活或許是讓更多人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家庭或伴侶陪伴的一種方式。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