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劉曉剛《那條割裂生命的河》研討會在京舉行

時間:2015-03-17 08:29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新銳作家劉曉剛繼《夜奴》、《七天》後,近日又出版了第五部長篇小説《那條割裂生命的河》,該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即日起面向全國發行。本書描述了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斷代史。作者以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般的篇幅和“野心”,來描述割裂人生命的長河中,幾代人生死愛欲的思想裂變。

  內容簡介:

  《那條割裂生命的河》起筆于黃土高原上一個叫賈家灣的小鎮,隨著當地煤炭資源的不斷開採和外商的大批投資,當地人泛起的慾望如掙脫河道的河流。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傳統、中國人與外國人,如此複雜的生活情境,使得原始粗獷的當地民風與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産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天煤業的董事長王國全在權益和慾望的無限膨脹中沉浮,在兩個女人的“冷與熱”之間“撕烤”著自己的人生。吳艷霞、吳玉真兩姐妹從家鄉來到賈家灣開店創業,在艱難和困窘中依附他人,漸漸迷失自我。遺傳有家族性精神分裂病的陳榮德住進了醫院,最終在生活的虛妄和對母親的回憶之中自戕。他的姐姐陳榮妙逃離賈家灣,試圖在美國重尋人生的意義。為日本人做事的“二漢奸”王民發現了妻子和日商修三的秘密,憤怒之下走上不歸路。蒙古族漢子巴特爾喪失了牧民的身份,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只能在悲愴的孤獨中空虛度日……在這幅眾生糾葛的存活圖中,每個人都有可憎的面目,背後卻是不能碰的傷痛。無論他們如何掙扎,也遊不出那條割裂人生命的河流……

  一、一河一世界:“怪才作家”深挖人類靈魂的盲點

  劉曉剛有豐富的商業經營閱歷,為小説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作品貼近現實,極具生活氣息。其充沛的精力和老練的文風被白燁等評論家所激賞,稱其為“怪才”。

  《那條割裂生命的河》這部作品作者計劃寫作四卷本,但在2013年,第二卷尚未完成時,劉曉剛突患眼疾,一度完全失明,經歷幾次手術,重見光明,卻仍有隱患。出於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文學的熱衷,出院後的劉曉剛生怕再次陷入黑暗的世界,以爭分奪秒的拼勁完成了這部長篇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並“遵醫囑”趁眼前光明尚在,不及四卷本終結而先行出版前兩卷。

  在現當代文壇,作家以河為名已可梳理出經典文學脈絡,誕生過蕭紅的《呼蘭河傳》、蘇童的《河岸》、賈平凹的《倒流河》、閻連科的《母親是條河》、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等很多經典名作。大家筆下的“河”除小説的地理背景外,各有不同寓意。在《那條割裂生命的河》中,劉曉剛並沒有直接描寫某條河,而是描述人們隨物質生活變化而翻滾、糾結的慾望暗流。就文中的人物而言,他們都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故事,靈魂深處都隱藏著一條流淌不息的河流。它們是由生與死、善與惡、崇高與卑瑣、孤獨與虛妄、順從與掙扎、權力和慾望、喜樂和恐懼等糾纏而成的隱秘空間,能夠割裂人的生命。

  在文中,作者對每個人的靈魂空間都進行了細緻全面的描述,深入挖掘人類靈魂的盲點:主人公王國全在面對昔日舊友賈文武的墓碑時,曾探觸過自我的靈魂之河,而陳榮德、陳榮妙、薛秋爽、薛冬寒等人在處於人生大變動時也是如此。外商吉米年過五十來到中國,很快就融入賈家灣鎮民的日常生活中。但在內心的靈魂層面,他始終和這裡的人存有隔膜,在孤獨寂寞時也會常常想起夢中那條濃霧瀰漫的大河。

  劉曉剛所構建的靈魂隱秘空間,可謂“一河一世界”,每個人物都可獨立成篇,同時又糾結交織,組成龐大有序又不偏離現實的世界。這種創作方法也是對長篇小説的傳統線性寫法的一個嘗試、突破和挑戰。

  二、賈平凹、陳忠實兩位文學泰斗力讚“時代先鋒”

  文學泰斗、同為陜西籍的賈平凹曾對作者劉曉剛的創作能力給予肯定,並稱讚道:“在70後的青年作家中,劉曉剛可謂異數。其視文學為最高精神歸宿的創作態度,以及獨特的格調和廣闊的視野,令我刮目相看。”他還指出:“劉曉剛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作家……而有使命感的作家都自命不凡,因為他們要抒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都市小説,中國歷史潮流下的城鎮化都市小説也就成了時代的特點。”

  此次前兩卷的出版,陜西籍作家、《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也給作者以高度評價。

  《那條割裂生命的河》雖然創作背景只是一個小城鎮,但作者視野寬廣,有大家氣象,“致力於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化創作”。作品中賈家灣當地鎮民和外國人關於現實困惑、靈魂信仰等方面內容的對話交流,使人物所代表的差異性生活方式得以呈現,並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哲學,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強烈反差,也有人類同質的密合交融。當一切歸於沉寂,歸於平靜,歸於自然,每個人的感悟又是什麼呢?作者希望讀者能通過閱讀找到答案,從而在熱浪、喧嘩、浮躁和慾望中得到一絲清涼。

  劉曉剛筆下的人物雖然地處黃土高原一隅,卻和世界接軌。這種延展性和跨域性也使小説內容超出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具有了極強的時代化和國際化特徵。使讀者可在其虛構的世界中繼續思考人生,重審自己的內心世界。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