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時代的長篇小説必須成為品牌——要寫得夠長,最好在300萬至1000萬字。”上周在市作協舉行的李關德長篇小説 《靜欲》、《心欲》研討會上,上海大學教授葛紅兵拋出的觀點引起現場熱議。
對於葛紅兵的這一觀點,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楊揚戲稱是“文學資本家”的説法; 而上海大學教授郝雨則在葛紅兵之前提出:“要對長篇小説有敬畏心,長篇有其結構章法。現在很多人跨界寫長篇,但難有出彩的。”
李關德的《靜欲》、《心欲》都以上海城市生活為題材,小説人物有城市白領、髮廊妹、打工仔等。葛紅兵認為,小説“寫出了上海城市底下的野生蠻力,這是很多‘公寓作家’、‘白領作家’做不到的。”在場還有評論家認為,李關德的寫法“不像現在一些小説完全脫離生活實際”。在一些評論家看來,現時流行于網路的類型寫作是從遊戲引申過來的,“一會兒來個道具,一會兒來個兵器,實在欣賞不來。”
“數字時代的長篇小説要與影視劇形成錯位競爭。”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葛紅兵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超長小説論”,“傳統長篇小説是在統一的人物形象下把小説結構完成,而讀者對今天的長篇小説的要求是 ‘填滿我的閒暇時間’。因此,長篇小説必須形成品牌,千萬字都不算長,否則戰勝不了電視劇。”在葛紅兵看來,長篇小説的這種變化折射了現代人閱讀方式和範式的變化,“過去拿長篇當經典讀,現在的讀者是以休閒為目的讀長篇,希望在碎片化的閱讀中産生連貫的快感,‘長’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是網路文學強調‘每天更新’的原因。”
“有了影視之後,小説從説‘象’之學,變成了説‘事’之學”,葛紅兵認為,在影視劇不發達的年代,小説承擔了模倣視覺形象的人物,因此描寫性、精緻化的語言受歡迎,“數字時代的長篇小説對語言的要求放低了,這勢必挑戰我們對文學性的理解。數字時代的文學性更重視想像力和讀者體驗,對於傳統的精緻文學觀必然構成衝擊。這種變化是兩面的,一方面,它降低了批判現實主義對社會、人性的關注;但它的觀念更自由,能量更大。過去,誰能想像一位30歲的作家就有1000萬字的作品量呢?”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學趣味和審美,是否經得起考驗留待時間去檢驗,批評家應該尊重新的現象、研究新的現象。”葛紅兵説。記者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