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民國吃家》憶民國吃貨本色 吁美食回歸傳統

時間:2014-03-31 08:49   來源:中新網

  “不管是在民國還是現代,在吃或者吃相上,人都是平等的。”29日,食家兼詩人、《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牟真理攜新書《民國吃家》回到故鄉重慶,在精典書店與讀者分享民國名人們的“美食地圖”。

  袁世凱、蔣介石、張學良、胡適、魯迅、譚延闿、鬱達夫、張愛玲……一串民國年間響噹噹的名字,在牟真理的筆下,隱去人們熟知的政治家、作家等身份,成為各有喜好的“吃家”。

  “在民國,慈禧的清燉鴨子脫下鴨皮遊上了袁世凱的餐桌;胡適用東興樓的醬爆鴨丁,嫩滑醬香了魯迅一生的才華;譚延闿的祖庵魚翅,在南京的上空鮮亮腴滑地飛翔;張大千用戀愛的火候軟炸著扳指兒,香酥脆嫩了十八歲的仕女……”書中,牟真理用一個名人代表一個菜係,記錄大師們對美食的嚮往。

  “我寫民國食家,是想試圖通過這些名人和他們所吃的菜,來呈現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牟真理説,書中的12位名家有不同的美食生活,“食物能表達他們生活中最接地氣的一面”。

  “寫民國名人吃東西,是想用一個載體找回失落的味道。”牟真理告訴中新網記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飲食卻是很真實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本味。現在雖然烹飪手段進步,但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産和大面積的土地污染,人們在物質追求上的急功近利,讓那些傳承了幾千年的美食出現倒退。”牟真理説。

  “現在餐館的食物離‘美食’越來越遠。廚師的食材在消失後,靠大把雞精、味精來征服食客的口味。”雖然是兩家餐廳的老闆,但牟真理並不喜歡在餐廳吃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吃過各式珍饈的牟真理始終覺得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最好的食材是時令食材。

  “我在北京很多年,但從不吃北京的掛麵,所有的掛麵都是從重慶寄過來的。因為家鄉的面是用太陽曬乾的,而北京的掛麵是機器烘乾的。”在60年代出生的牟真理眼中,尋找食物本來的味道不僅是一個美食家對食物的要求,更像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

  “吃一隻霜打過的蘿蔔,嘗一口剛剛摘下的椿芽,喝一碗不加雞精的高湯。試過之後,就會明白古人為什麼説民以食為天。”牟真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在閒暇時下廚做一頓飯,體會“人與食的繾綣深情”。 記者韓璐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