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作家朱西寧家(左二)做客時,蔣曉雲(右三)看著朱天文(右二)和朱天心(左一),好似在看玩鬧的小孩。
《百年好合 民國素人志》 蔣曉雲 著 新星出版社 2014年1月 定價:32.00元
在蔣曉雲的人生辭典裏,“作家”這個稱謂曾經中斷了三十年,但一回到文學現場,她幾乎立刻找到了當年的狀態——敏銳、易感、直達生活的本質。臺灣作家中,她的寫作曾經是異數,現在仍是異數,她很少觸摸所謂的時代“風潮”,而是固執地守護著自己對於傳統話本小説的迷戀和敬意。在她眼裏,寫作就是寫作,與一切外部因素毫無瓜葛。
“我獨自發著‘思古之幽情’,實際卻好像在一個電影布景裏”
蔣曉雲的小説中,民國時代是一段躲不過、忘不掉的歷史。她不曾生在那個時代,卻在長輩的斷續追溯中一直為那個時期所著迷:充滿動蕩迷惘的那些年,人們是怎樣求生,怎樣維持尊嚴,怎樣帶著血和淚在多變的局勢中顛簸沉浮。有些只是只言片語,有些則是有名有姓、情節曲折豐富的人生故事。這些故事無論在她幼年時,還是離開寫作、離開臺灣去往美國以後,都在記憶中沉澱、發酵。
2006年到2010年,蔣曉雲曾以企業高管身份在上海長期居住。因為工作和寓所都位於新天地附近,每天在石板路、舊式建築中穿行的她也在無意中打撈著屬於過往的記憶。“直到一天清晨,我因為開會而早早走上這條路,卻發現竟然有位工作人員在開鐵門。他不開門的話,我就沒法走進這條路。我這才意識到,這裡面全是商場,而不是我所沉浸其中的那個時代。”蔣曉雲説,“這對我打擊很大——我獨自發著‘思古之幽情’,實際卻好像在一個電影布景裏,我所認為理所當然的上海景致,其實是人造的、倣古的,一切都是假的。”
但正是這段在石板路上來來回回的履跡,讓蔣曉雲越發覺得有必要為那段時代、那些人寫點什麼。“他們之中最年幼的,如今也已入花甲、古稀的年齡,再不寫,就真的被遺忘了。我被他們所深深打動,並且留存了那多年的觸動,於是我還是想,寫吧,一定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