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記錄河南“臺灣村”高山族後裔的口述史作品《臺灣村紀事》一書,由華文出版社出版。該書以鄉民自述方式,敘述了他們歷300多年的身世之謎,傾情講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其民俗、生活及情感的變遷;融國事家情、民俗文化于一爐,堪稱來自中原腹地和歷史深處、溝通臺海兩岸的另一部《我們臺灣(村)這些年》。
位於河南鄧州的“臺灣村”,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隨鄭成功征戰的阿里山高山族將士在此屯墾,其後裔至今有近2000人。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他們的高山族身份在歷史長河中長時間湮沒不聞;直到改革開放的1982年,其民族身份才浮出水面,兩岸族人才恢復了往來,並成為海內外矚目的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活的見證;而“臺灣村”由貧窮到富裕的過程,也見證了深處中原腹地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的歷史進程。
《臺灣村紀事》以“臺灣村”村民的口述史形式,敘述了他們歷史身份的發現過程。1982年,一位名叫陳朝虎的村民在填報戶口時率先恢復了高山族,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經過民俗、族譜等方面的考證,以及與身在臺灣的同族後人共同認祖,歷史謎團最終揭開。此後,“臺灣村”成為兩岸民間頻繁交流之地,一系列具有臺灣風情的民俗文化設施恢復建立。
《臺灣村紀事》尤其呈現了1982-2012年村民在改革開放、新農村建設、兩岸密切交往中所發生的文化、經濟、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書中以“國家和個體”為對照,以“蝴蝶效應”的方式,展示出大陸30年來國家變遷對“臺灣村”鄉民的觸動和影響。該書從1982年寫到2012年,縮影版展現了30年來的農村政策,以通過村民講述的一個個小故事,將村民從事塑膠加工業、打工、上學,以及族人相認、婚喪嫁娶等一一呈現,堪稱鄉村版的《我們臺灣(村)這些年》。
該書為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重點項目。出版伊始,就受到臺灣出版商的關注,並紛紛與華文社洽談繁體版版權。
《臺灣村紀事》由著名作家二月河為之親筆作序,鄧州市文聯主席閆俊玲歷時兩年寫成。在日前召開的該書出版座談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國臺辦宣傳局局長楊毅、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文藝報》主編閻晶明、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梁鴻鷹、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徐坤、著名作家周大新等給予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