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我們房地產這些年》

時間:2010-05-24 15:53   來源:《科學時報》

  不知是不是房地產政策調頭的號角已經吹響的緣故,日前,一本名曰《我們房地產這些年》的書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亦評價該書:“忠實地記錄了我國房地產業30年來的成長與發展,恰如一部改革開放後房地產人、物、勢之史記。”

  該書作者卜凡中,是新聞記者出身的財經作家。作為國內第一批涉足房地產新聞領域的媒體人,他在這一領域摸爬滾打了整整16年,不僅與房地產行業的各色風雲人物有過接觸,對該行業的重大政策、新聞事件、樓市百態也耳熟能詳。雖是對歷史的一次並不完整的敘述,《我們房地產這些年》足以稱得上中國第一部房地產行業的“清明上河圖”,它讓我們能切實感受到居住是怎樣一步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以及中國老百姓渴盼改善自身居住環境的心情和對房價節節攀升的無奈,是解讀中國當代房地產發展歷程的首選之作。近日,本報記者就本書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卜凡中。

  《我們房地產這些年》,卜凡中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定價:45.00元

  □受訪者:財經作家 卜凡中

  □採訪者:本報記者 李蕓

  《科學時報》:您寫作《我們房地產這些年》的初衷是什麼?對中國房地產行業30年的梳理、寫作過程中,您的感受如何?

  卜凡中:對中國房地產業30年跌宕起伏的軌跡及其間詭秘的江湖風雲進行梳理和歸納,是我萌生已久的願望。我力圖將當代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歷程以及房價上漲的前因後果清楚地告訴許許多多關心房地產的人們,讓他們從中深刻體會到我們的國家這30年來為改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所作出的種種努力,讓他們能切實感受到居住是怎樣一步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以及中國老百姓渴盼改善自身居住環境的迫切心情和對房價節節攀升的無奈。毋庸置疑,我們身處一個矛盾重重的時代,我們總是受困于現實,中國房地產業將要繼續的道路艱難而漫長,可是我們不能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寫作過程快樂而痛苦。快樂的是,30年改變了中國,中國房地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今天的中國,一年的住宅竣工面積超過了全歐洲的總和,中國每天新建房屋面積佔到全球總量的50%左右。痛苦的是,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百姓雙手捧著一係列政府調控房地產的舉措,眼睛追著一路飆高的房價,深深感嘆著“眼高手低”。當今,對于太多的人來說,買房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夢。

  《科學時報》:書中描繪了許多房地產業的風流人物,譬如王石、潘石屹等等,我想您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他們並不僅僅是為了圖書的好看好讀吧。

  卜凡中:我在《我們房地產這些年》後記里曾感嘆:寫作難,寫史尤其難,寫大家願意讀、喜歡讀的行業史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客觀而生動地記錄這個最為吸引眼球的行業的歷史發展進程,自然是我所追求的。我認為,歷史是可以觸摸的,它充滿了血肉、運動和偶然性。于是,我把行業內的人物和事件放在國內外政策、社會的宏大背景中,以整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力圖將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歷程精彩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王石、任志強、潘石屹、孫宏斌等都是我國房地產界的代表人物,他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人,也是這個行業的實踐者。無論成功和失敗,有了他們,房地產才會高潮迭起。當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提供的歷史機遇和舞臺,今天所有風光無限的中國房地產商都將有著迥異于今天的人生際遇。

  《科學時報》:您在本書中採用一年一章節的編年體手法寫作,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展現房地產業發展的軌跡,在您看來這30年中房地產發展的最重要時間節點有哪些?

  卜凡中:1980年,這是鄧小平發表《關于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的年份。正是鄧小平的這一講話,開啟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先河,拉開了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

  1998年,無疑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從這一年起,在新中國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城鎮職工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市場化的“商品房”開始成為城市住房建設的主題詞。此後也由此產生了成千上萬的“房奴”,以及演繹出無數財富神話,中國的經濟、政治生態也因此而改變。

  2009年,這又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保八”已無懸念時,中央政府順應民意果斷出手調控樓市。同時,政府對自身所承載的住房責任日漸明晰,開始著手建立一個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居者有其屋”的保障體係。

  《科學時報》:您用“得與失”的主題來梳理中國房地產的歷史進程,您認為這30年的發展,得是如何?失又如何?

  卜凡中:得和失都顯而易見。開放改變了觀念,思想解放了社會,繁榮造就了住房。而住房,大庇了天下。在過去30年里,國人的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到2008年我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提高到28平方米以上。這是個了不起的奇跡。

  反觀自1998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化改革,把十年來政府公開發布過的各項政策一一細數,我們不難從中發現,房地產業脫離了1998年房改方案中以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供給模式的初衷,城市地價重構和整個城市房價的高漲嚴重超越了中低收入家庭購買力。高房價下整個房地產市場都處在一種高燒癲狂的狀態,表面繁華的背後,潛藏了太多的不和諧音符。

  《科學時報》:您的著作寫到2009年截止,2010年,“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新政出臺,您如何看待這一次調控?如果讓您續寫2010年這一章,您將如何寫?

  卜凡中:房價,正在榨取中國人的幸福感。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振聾發聵的一句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平,更加和諧”,再次點燃了中國人民對未來新生活的美好希望,特別是讓房奴、蟻族以及蝸居者們歡欣鼓舞。自去年末以來,房地產調控新政接二連三出臺,可謂是“房價飄搖日,政策情更濃”。這是許多老百姓的期盼,雖然來得有些晚。我堅信中央政府治理房價的決心,也堅信中央政府的能力,但我更相信市場自身運轉力量的真誠。

  如果續寫2010年這一章,我會這樣開篇:高漲的房價以及離經叛道的中國房地產,一直是全社會憤憤不平的主題曲……

  《科學時報》:居者有其屋,快樂居住、幸福生活這一目標該如何達到?

  卜凡中: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與中國住房制度設計之間存在著現實悖論。1998年朱鎔基提出加快住房建設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目前溫家寶強調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如果同時賦予住房建設兩個政策目標,即公共住房政策目標和帶動經濟增長目標,由于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指標過于重視的慣性,極有可能會忽略其公共住房政策目標。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解決了民族獨立的問題,改革開放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那麼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個體尊嚴。“居者有其屋”不應是一個假設,應該是一個目標,一個國家的目標,並且應該是一個在不遠的將來全社會可以達到的目標。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